抗战初期川军和晋军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反差?

熟悉抗战历史的人都会发现一个有趣的事情,就是地方军阀的武装。但是装备和战斗力差别很大。

四川的老人们说,当年川军的士兵都是这样的穿着,装备也是这样的寒酸。他们的步枪大部分是四川产的?单身一人?,据说其威力如何?打一只鸡或者兔子什么的都没问题。连手榴弹都是四川产的?麻花手榴弹?在当时的世人眼里,根本就是不能用的劣质装备。

到阎参加北伐战争时,山西军械的月产量已达到35门重炮和100门迫击炮的能力。到北伐战争结束时,生产的山炮多达700门。晋军和国军在山西北部作战时,每个炮兵团有72门山炮,共9(8)个团,这在民国史上绝对是史无前例的。

装备:除22团两个营装备射程10000米的重炮,23团一个营装备日制41式山炮外,每个团装备36门山西产13式(仿制41式)山炮,射程7公里(每连4门)。此外,总部还直接管辖一个营的野炮兵,装备12门日式75毫米口径火炮,一个重炮连,装备两门口径为105毫米的火炮,一个观察通信旅。每团千余人,马三百余匹,枪三百余支。

但似乎抗战时期留下名声的地方部队都是那些装备和物资都很差的,比如冯玉祥的西北军,李白的广西部。这是一个耐人寻味的现象。民国时期,西北军下的省份和广西经济基础差,人民贫困。

看来这些地方的人不是太依赖装备和后勤,而是靠热血的勇气。在没有装备优势的情况下,他们靠的是一个不怕死的强射。比如西北军的大刀队就是以肉搏战闻名,广西的拼刺刀精神也是全国闻名。但由于山西是一个相对富裕稳定的地方,山西士兵似乎缺乏一种不怕死的精神,靠装备打仗。

俗话说,功夫再好,也怕子弹。在内战中所向披靡的肉搏战,在抗日战争中并不是很有效。虽然西北军和桂军顽强的战斗作风仍然值得称道,但西北军和桂军在抗日战争中并没有起到决定性的作用。显然,战争越现代化,武器装备的作用就越大,不怕死的精神就变得不那么有效。同一时期,号称在太平洋战场上不怕死的日军,被装备精良的美国年轻士兵打得头破血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