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高考是什么时候开始的?
高考的历史变迁:
1905年,科举制度走向终结,中国现代教育由此进入历史舞台。
1936年,中国有100多所大学。当时的高考制度是各个学校自主组织命题。学生可以选择申请多所大学或者同时被多所大学录取。
从65438年到0952年,我国建立了高校全国统一招生制度。统一高考招生更能体现公平,满足当时国家快速选拔人才的需要。
65438年至0977年,邓小平出任国家副总理,主管文教,主持恢复高考。恢复高考改变了千百万人的命运,拯救了中国的教育,拯救了整个中国。
1983教育部正式提出“定向招生、定向分配”的办法。规定部分中央部门或国防科工委系统所属高等学校,要按一定比例面向农村或农场、牧场、矿区、油田等艰苦行业招生。
1981,理科增加了生物。
1983,英语正式纳入高考。
1985教育部规定,可从参加统一高考的考生中招收少量计划外自费生。一向由国家“全包”的招生制度,变成了国家计划招生不收费和国家调控招生收费并存的“双轨制”。同年从美国引进标准化考试,同年在广东省率先试点英语和数学。
1985后,高考改革的大趋势是减少高考科目。先是7门理科,6门文科,缩减为3+2,总共5门,而上海实行的是3+1方案。同年,国家教委决定在北京大学等43所高等院校进行招收保送生的试点。
1989年8月,国家教委决定在全国逐步推行标准化考试。
1994取消生物、地理高考,名义上是为了减轻学生负担,不仅没有减轻负担,还导致了地理、生物知识的贫乏。同年,政治被排除在统考科目之外,理科考试也不再考政治。1996年,我国高等教育尝试平行招生,大学学费开始上涨。
1997普通高校招生改革。
1999年,教育部发布了《面向21世纪振兴教育行动计划》。文件认为,跨世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和任务,对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作出了全面部署。同年,广东率先试点“3+X”改革方案,生物、地理开始再次出现在高考科目中。
到2010年,适龄青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15%。短短五六年间,大学招生规模翻了近三倍,“大众教育”逐渐取代了“精英教育”。高校毕业生技能匮乏、就业困难,引发人们对扩招的反思。
2000年,已经被国家“全包”的师范类专业也开始收费,招生并轨改革完成。
2000年以前,我国的全国高考一直实行一卷。从2000年到2004年,全国开始实行“统一高考,分省命题”的组织模式,越来越多的省份加入到自主命题的行列。
2003年,经国务院同意,教育部决定从2003年起将高考时间提前一个月,高考时间固定在每年的6月7日、8日、9日。
2003年,教育部批准首批22所高校开展自主招生试点。作为一种新的人才选拔方式,拥有自主招生资格的高校有90所;种类逐渐增多,包括“自组考”、“校长实名推荐制”、“自主招生联考”等。
2008年,我国启动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2010年2月,公开征求意见稿发布,7月,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的全文发布。文件明确提出逐步形成分类考试、多元录取、综合评价的考试招生制度,为高考改革指明了新的方向。
2065438+2004年9月,《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指出,要“创造条件逐步取消普通高校招生批次。2015起,在有条件的省份开展录取批次改革试点。”
2014 12 16、17教育部先后发布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意见》、《关于在普通高中实施学业水平考试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完善和规范高效自主招生试点工作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减少和规范高考加分项目和分值的意见》等四项重大高考改革。
2014年全国有16个省市实行分省命题,有15个统一命题;
2015新增江西、辽宁、山东三省实施高考统一命题,使用全国统一命题试卷的省份增加到18。
2016安徽、福建等8个省份申请使用2016起的全国卷。使用全国卷的省份从2014年的15个增加到2016年的26个。
参考资料:
/view/85072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