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丧葬文化是什么,是如何形成的?

中国的丧葬文化

生老病死是人生的必经阶段。死亡可以视为生命的最后一程,但不是一切的终结,因为后人会处理他的尸体——葬礼。殡葬业历史悠久。考古资料显示,莫斯特文化的创造者尼安德特人在欧洲旧石器时代中期,约10-40000年前就有埋葬死者的习俗,并有一定的埋葬方法。大约在1800年前,中国旧石器时代晚期北京的山顶洞人就有丧葬习俗。在穴居人洞穴的一侧有一个墓地,发现了三具骨架。死者身上有一些石珠、钻骨、骨坠饰品和打火石工具。含有赤铁矿的红色粉末散布在洞穴遗迹周围。在古代,墓葬的形成或选择往往与人们的生活环境密切相关。树葬或风葬多为生活在树林中的民族;比如中国古代契丹人,三年后把尸体挂在树上烧骨;生活在水中的人,比如独龙村非正常死亡的人,把尸体扔进河里,任其游荡;我国西北地区的恙虫病人,由于他们生活在寒冷地区,火对他们的生活尤为重要,这影响了葬礼,火葬也很流行。

上述文本旨在作为一个介绍。以下将分为《殡葬法》和《礼仪》两个部分,对我国殡葬业进行简要描述。

第一,埋葬法

1.葬礼

古代匈奴、突厥除汉族外,多为土葬,一般用棺椁安葬。汉代贵族的棺椁重数倍,外层叫“椁”,内层叫“棺”,制作十分精美。有钱人会在棺材上雕刻漂亮的动物形象。普通人的坟墓很简单。他们选择一块吉祥的土地后,就在那里挖坟埋葬死者,然后堆成圆锥形或土堆。同一家族的人葬在一个区域,形成墓地,俗称祖坟。每个墓都按照家族世代的大小排序,让后人能清楚分辨哪个墓属于哪个世代。人们把死后葬在祖坟里视为一种礼遇,这是做人的起码条件之一。因为很多人不能去自己的祖坟,比如女演员,妓女,暴死的人,慢性病患者,未婚的人,在异乡去世的人,一般都不能回老家安葬。就算尸体千里迢迢运回来,也只能直接葬在村外。所谓“野鬼不见其家神。”

汉代提倡黄色,历代皇帝都以黄色为达官贵人的颜色,黄色其实是土黄色。在阴阳五行中,土是最稳定可靠的基础。所以人死后用土埋葬,被认为是让灵魂安息的最好方式。土葬土葬符合汉族人的生活习俗和“有地则生,无地则亡”的传统观念,所以土葬千百年来一直是汉族人的主要埋葬方式。

2.火葬

火葬是中国最古老的丧葬习俗,对当今社会影响最大。早在新石器时代,中国就出现了火葬。火葬之初,首先在一些游牧民族中流行,先秦时期就有记载。《墨子节葬》云:“秦之西有运河国。他们的亲人死了,他们捡柴火的时候会把它烧掉。途中必成孝子。”列子杨朱也记载了曼钟平的话:“死了就可以烧了。”东汉末年,佛教也传入中国,佛教徒和普通汉人火葬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五代宋元时期。《宋史·礼记二十三》说:现在有所谓的火化炉,...河的东边有很多人,尽管失去了亲人,却被焚烧,被遗弃。很多地方都有“人间亭”,《大盛远郭征香张颠》记载北京路人父母去世,常放在柴火上用火烧。这一时期的火葬通常与贫穷的家庭、没有钱或没有土地埋葬有关。有的死在异乡,路途遥远,难以帮助尸体回国火化;有的是战死沙场,军情紧急,火烧眉毛。在民间,对一些死于传染病的人也采取火葬。这时汉族的火葬也受到了儒家思想的干扰。宋朝的始祖赵匡胤和南宋的皇帝赵构都禁止火葬。

3.悬崖埋葬

崖葬,又称悬棺葬,是古代广泛生活在中国南方的普越族的一种特殊葬俗,被认为是世界全球化史上的一大奇迹。埋葬方法是利用天然石缝或人工木桩将棺材挂在口壁上,或将棺材放入天然或人工洞穴中。挂棺的葬地选在临河的悬崖高岩上。随葬工具多为船棺,长2-3米,宽约半米。形状像船,分为头尾三部分,仓是放置尸体的棺枢。

广义的吊葬是指一种具有地方特色的葬式结构,在石崖上凿洞作为墓室。在四川三峡的崖洞中,发现了战国时期的这种崖墓。这一阶段的崖墓高于地面,低则两三米,高则一二十米。有些建在缓坡上,有些开在悬崖上。墓葬分为单室墓、两室夫妇墓和多室家庭墓。通常在墓室内外的峭壁上刻有各种图案,有的还刻有铭文、死者姓氏和一些吉祥的话。

4.天葬

天葬是青藏高原藏族人民采用的一种非常特殊的葬法。天葬有专门的场地,这里地势平坦开阔,中央必须有一块平石。葬礼的家属把死者抬到了这里,远远避开。天葬地有一个特殊的主人。他先用绳子将尸体绑在一块石头上,然后举起一把极其锋利的刀将尸体剖开,留下皮肉和内脏。骨头分堆,一般分八大块。骨头(包括头骨)必须用石头碾碎,并混合一些酥油。工作完成后,天葬师把石头围起来,点燃一堆堆柴火,在火上撒上酥油。此时,整个天葬场烟雾弥漫,酥油的味道四处飘散。很快,大批秃鹫从四面八方飞来。急不可耐地抱着炉火,悠闲地展开巨大的翅膀在空中盘旋。当天葬师估计这些天葬使者足以一次性解决问题的时候,他举起双臂,对天大喊!嘿!“悄悄打电话。在天葬师从墓地退休之前,数百只秃鹫从天上和地下扑向尸体。整个坟地都在你争我夺,硝烟缭绕。啄食和吞咽的声音令人窒息。半个小时后,天葬地留下了几缕血迹,使得田野空无一人。藏族人认为死人不把尸体吃干净是不吉利的,所以总是等到秃鹫饿了才升天。送葬者在远处目睹了这一幕,内心平静祥和。他们认为死去的人已经被秃鹫带到了蓝天,他的灵魂已经安全地回到了佛陀的身边。他们心安理得地回到了家,一路上没有人抽泣和哀号(禁止外国人和藏族妇女参加天葬)。

5.第二次埋葬

二次安葬是继土葬、火葬、风葬等之后,对遗体进行的第二次或更多次的处理。我国南方的台湾省、福建、广东、广西等地的汉族、壮族,自古以来就流行二葬。死后,人们被埋在棺材里。三五年后尸体腐烂时,选个吉日,开棺,收骨,搓骨,晾干。然后将颈、胸、腰、下肢依次放入特制的陶瓮中。俗称“金塔”。这种二次葬也叫二次洗骨葬或二次挑骨葬,至今仍保存在福建、广东、广西等地的女村地区。6.现代丧葬习俗

解放后,为了节约土地,防止疾病传播,国家规定除部分少数民族外,一律实行火葬。人死后被送到殡仪馆停放,尸体被裸露冷冻保存。为了延长保存时间,殡仪员会在死者脚底打一个洞,让死者的血全部流走。

尸体送到殡仪馆后,一般在三天内举行葬礼。葬礼分为两部分:告别仪式和追悼会。遗体告别仪式上设立了“灵堂”,灵堂四周是花圈,上面挂着亲友的挽联。告别仪式开始时,演奏了哀乐。哀悼者默哀三分钟,然后向死者鞠躬三次,最后绕过遗体向死者遗体致敬。大儿子拿着死者的照片,带领哀悼者到小礼堂参加追悼会。追悼会主要是表彰死者生前的功绩,但因为太正规,浪费人和钱,已经基本取消了。一般来说,照片是不着色的,用“炭烧瓷相”来表示其永久性。

葬礼结束后,“灵车”——现在称为“专车”,将遗体运往火葬场——俗称“大烟囱”,遗体被火焚烧后化为灰烬。亲属可以根据情况把骨灰放在骨灰盒里保存,也可以把骨灰撒到海里种树。

二、礼仪篇

汉族人的丧葬习俗比较复杂,这里仅举几个例子供读者参考。

1.仔细追寻闰年。

闰年、闰月,“慎追袁”自古以来就是一件大事。其主要做法是在闰年和闰月为老人制作寿衣和长寿材料,并在闰年的其余时间服用,以增加幸福和长寿。

关于寿衣(又称丧服、旧服)有很多习俗和禁忌。裹尸布的材料通常是棉花或丝绸。有外文字符的就不用了。因为“洋”和“阳”是谐音,裹尸布要穿到阴间去,所以没必要。缎子不是用来做寿衣的,因为缎子与“段子”谐音,意思是忌讳失去儿孙。寿衣不能用皮革或羊毛制成,否则,死者来世会投胎为兽。寿衣一般不扣扣子,无论内衣还是外套,都是用原料缝制的。都说不需要心里有疙瘩(古代衣服扣子是布做的还是布做的),后继有人。至于寿衣的数量,一般都是单数,三到五,七到九,偶数都是禁止的,怕死亡再次降临。

至于长寿材料(棺材),棺材有陶、木、石、金、铜等。春秋以后,木材是主要材料。汉族人仍然用松柏作为长寿的象征。柳树一般不用,因为柳树不结籽,怕灭绝。

2.丧葬仪式

整个仪式包括给垂死的人洗澡,穿上寿衣,搬到灵床上,送他到最后,买水和米。所谓买水,是因为人们经常购买的是人体洗涤水,俗称“买水”。“买水”是通过把钱投到水里来体现的,就是把“阳水”变成“阴水”。买水用的钱主要是阴钱,烧香烧纸,也就是纸钱。

饭包括米壳、玉壳和死者口中的米,意思是把珍珠和玉放在死者口中。正人举行“饭含”,防止死者空着嘴,空着肚子去阴间,成为饿鬼。在古代,大米在等级上是有严格限制的。明代规定五级以上的米含珠,九级以上的米含珠,庶人的米含钱。

3.皮马·戴孝

皮马戴孝,俗称穿丧服,就是所谓的“服”。在古代,家庭中有一个葬礼,所有家庭成员根据他们与死者的关系遵循旧的仪式。

一般来说,男女都是穿粗白袍,俗称“孝服”。孩子们的孝顺被称为“皮马戴孝”,因为他们不缝屁股,不在腰间系麻绳或麻绳。只有女婿穿的是漂布孝服,而不是的萧帽。汉人大多戴着孝帽,帽上钉着小铜钱和棉球。一个给大儿子,两个给二儿子,三个给三儿子,以此类推。孙子们在孝顺的帽子上钉上红色的棉球,一个给大孙子,两个给二孙子,以此类推。曾孙们在孝子的帽子上别上粉红色的棉球。男人和女人都会用白布盖住蓝色的布鞋。如果父母双亡,你可以严一点。如果父母一方健在,你就不能严格,露出黑鞋跟,孙子孙女就披着红鞋跟。

开始争吵

抬杠就是栓住棺材,把它抬起来。出厅时用小杠,抬到街上就换成大杠大盖。贫困户一直都是小酒吧。至于酒吧的类型,皇家酒吧有65,438+020名酒吧服务员,还有64名酒吧服务员,48名酒吧服务员,32名酒吧服务员,24名酒吧服务员,65,438+06名酒吧服务员,8名酒吧服务员,甚至4名酒吧服务员和2名酒吧服务员。《道县以来朝野杂记》中说,前清朝皇室、君主、贝勒用80杆,一等官用64杆,二等官用48杆,三等官用32杆...可见当时也是按照官方等级来使用杆子的。

有钱人家去办丧事,就改成最后一个大杠,大盖正式养起来。贫困户不换杆不换盖。打仗的时候,有钱人烧“阴宅”(纸房子),一般人家只烧一个板桩。这个时候,大多数人甚至会把灵花和剩下的“死香”焚化掉。死前用过的枕头要拆开,把里面的荞麦皮倒出来,和枕套一起,放在门外的街上,由留在家里的人(没有去参加葬礼的人)焚烧。

5.与此同时,跪在棺材前的大儿子也会把盆子扔过来。这个盆是一个底部有孔的陶制盆。摔的时候,父亲死了用左手摔,母亲死了用手摔。如果摔不破,避免摔两次。如果儿子太小,需要大人的帮助才能完成动作。

在汉族的很多地方,岗边的孝子们还拿着一根“丧棒”(南方有的地方叫“孝棒”,有的地方叫“丧棒”),丧棒多为一根木头,可以用白纸包着。据说丧棒的来源是孝子一般都很伤心,有的会因此而筋疲力尽,所以用拐杖来扶着走。后来大山发现拐杖足以表现悲痛的深度,于是形成了一个规矩,每个孝子都要拄一根拐杖,这是哭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