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四大名鱼中的松江鲈鱼

松江鲈鱼(Trachidermus fasciatus Heckel)头部扁平,向后逐渐变平。头有棱无棘,前鳃盖有4棘,上棘最大,向上弯曲。背鳍是连续的,有很深的凹陷。嘴巴大,上颚略长。下颚、犁骨和上颚都有长绒毛的牙齿。胸鳍的下鳍不分枝。腹鳍ⅰ-4。鳃膜上有两条橙黄色斜纹,形似两片鳃叶,故称“四鳃鲈鱼”。它是一种近岸浅海鱼类,一般生长在与大海相连的淡水河流中,并在其中肥化。性成熟后,落海产卵,幼鱼返回淡水河流生活。黄海、渤海、东海均有分布,是珍贵的食用鱼类。

松江四鳃鲈鱼是松江修叶桥最著名的鲈鱼,苏轼《红墙背上赋》有“口巨鳞薄,状似松江鲈鱼”之句。吴淞江源头流出太湖,向东流入大海,盛产鲈鱼,这是顺理成章的。苏州吴江也是著名的“鲈鱼之乡”,张寒的《秋风之歌》就证明了这一点:“秋风起时美。武,蟑螂肥。”

松江鲈鱼是中国四大名淡水鱼之一,它不仅产于松江。据记载,之前在我国沿海地区广泛分布,但以被乾隆皇宫授予“江南第一鱼”的松江府最为著名!招待贵宾是一种美味佳肴。1972年,美国前总统尼克松访华期间来到上海。在周恩来总理批准的菜单中,有松江四鳃鲈鱼。1986年,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来到上海,却因为找不到这种鱼而缺粮。

松江鲈鱼的头部和前部宽而扁平,向后逐渐变细,向侧面扁平。头很大,后脑勺的刺和肋骨被皮肤覆盖。大嘴,末端位置。上颌、下颌、犁骨和颚骨中有绒毛状细齿。在眼睛的上侧,眼间距较窄,呈凹形。前鳃盖后缘有四棘,上棘最大,末端呈钩状,上翘。鳃孔很宽。前鳃盖后缘的游离突起类似鳃孔,故又称四鳃鲈。体光秃无鳞,后缘游离突起状似鳃孔,故又称四鳃鲈。身体裸露,无鳞,有颗粒状和带刺的皮质突起。背鳍2条,基部略连。起点在胸鳍腋部上方,后端在尾鳍基部附近。臀鳍长,没有鳍棘。胸鳍宽且呈椭圆形。腹鳍腹面窄,基部相互靠近。尾鳍截断,后缘略圆。奇特的鳃盖背部为黄褐色,腹侧为灰褐色。它的体色可以随着环境和生理状态而变化。体侧有4条深棕色水平带,吻侧和眼下有1条深色带。成鱼头前鳃盖后缘橙红色,鳃盖膜上有两条橙红色斜带,在繁殖期尤为明亮。臀鳍基部有一条橙色的纵条纹。腹鳍为灰白色,其他鳍为黄褐色,有数排黑褐色斑块。第一背鳍前部、胸鳍和尾鳍基部有1深棕色斑块。繁殖季节,成鱼头的鳃盖有两条橘黄色斜带,似四片鳃叶外露,故名“四鳃鲈”。

两性在外貌上略有不同:雄鱼头宽,口鼻部钝,有泌尿生殖乳头,体色较暗;雌鱼头狭长,吻略尖,无泌尿生殖乳头,体色较浅。

松江鲈鱼不到两盎司重,不到五英寸长。长得有点像鲮鱼,头又大又宽又扁,占全身长度的三分之一。嘴巴宽,牙齿粗。鲈鱼的鳃盖骨后面有四根尖刺,向后延伸出一小片肉质软膜,称为鳃盖膜。膜的左右两边印着两条亮橙色的条纹,很像外面长的鳃。人们认为鲈鱼内有两腮,外有两腮,故称“四腮鲈”。松江鲈鱼看起来不起眼,甚至有点丑,但它的肉洁白如雪,鲜嫩可口,刺很少,没有腥味。味道鲜美,回味无穷,营养价值极高,居野生鱼类之首。李时珍《本草纲目》说:“松江鲈鱼能补五脏,益筋骨,和胃,益肝肾,控水气,安胎补中,多食怡情。”

幼鱼生长在淡水中,从四月底到六月初游回河中,高峰期在五月。成鱼165438+10月至次年2月落海。鲈鱼是一种洄游鱼类。每年春天,幼鱼从长江口游到内河生长育肥。秋季,性成熟后游至长江口海水与淡水交界处产卵繁殖后代,等等。

分布于东海沿岸的9个省、市、自治区。据史料记载,松江修叶桥最为著名,故名“松江鲈鱼”。鱼在中国,鱼在东海,《后汉书·方术传》和《左慈》:“曹操从容应付诸客,说:‘今日高庭略羞,吴松江鲈鱼耳少。’《太平玉兰》卷1937引唐都宝《大业实录》:“六年,吴郡献松江鲈鱼干,鲈鱼肉白如雪,不腥。所谓锦鸡,东南好吃。”省内又称“松江鲈鱼”、“松鲈鱼”。晋党怀英诗《黄密守画乌江新纪图》:“中流满水肥鱼,网要鲜。”清代王世贞《鲈鱼午餐》诗:“不爱之,爱松江鲈鱼。”

历史上有很多关于松江鲈鱼的记载。熟悉《三国演义》的读者一定知道这样一个故事:有一天,曹操大摆宴席,宾客盈门,婚礼上摆满了美食。曹操指着满满一桌子的菜说,那今天就热情邀请大家来。美食很多,但松江鲈鱼不见了还是很可惜。这时,一个叫左慈的人说,丞相不用担心,让他从下马的马上变出一只来。此时,他让人拿来一盆,果然从盆里“捞出”了一条松江鲈鱼,引得满屋宾客。

《晋书·张传》记载了张在洛阳做官的故事。看到秋风,他想到了家乡的莼菜和鲈鱼,于是弃官而归。“思鲈”成了思念家乡的成语。

杨迪皇帝游江南时,尝了松江鲈鱼,赞不绝口,说它是如此精致可口,真是“东南美味”。乾隆皇帝下江南,当然不会错过吃鲈鱼的机会。当他仔细吃完后,非常高兴,欣然被评为“江南第一菜”。连皇帝都说好吃,能不好吗?松江鲈鱼身价倍增。

松江鲈鱼真的名不虚传。尝过松江鲈鱼的历代名人都说不错。唐宋文人杜甫、白居易、魏、罗隐、苏东坡、陆游等。写了散文或吟诗,赞美松江鲈鱼。其中苏东坡的《后赤壁赋》描写“口巨鳞薄,状似松江鲈鱼”,使松江鲈鱼在社会上广为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