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锅的历史
关于火锅的起源,目前有两种说法:一种认为是在三国时期或杨迪时代,当时“铜鼎”是火锅的前身;另一种是火锅始于东汉,出土文物中的“斗”指的是火锅。
可见火锅在中国已经有1900多年的历史了。
左思《三都赋》中记载了重庆火锅。
可见其历史至少是1700年。
据《舒威》记载,铜火锅出现在三国时期和汉代曹丕统治时期,但当时并不流行。
南北朝时期,人们越来越多地使用火锅烹饪。
最初流行于中国寒冷的北方地区,人们用它来清洗猪、牛、羊、鸡、鱼和其他肉类。后来随着中国经济文化的日益发达,烹饪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各种火锅也相继出现。
到了北宋时期,汴京开封的酒馆,冬天就有了火锅。
到了清朝的时候,火锅已经成为宫廷的冬季美味。
到了清末民初,全国各地已经形成了几十种不同的火锅,各具特色。
在日本室町时代,火锅于1338年从中国传入日本。
日本称火锅为“四盖Agai”,又称“锄头”。
如今,火锅已经传到了美国、法国、英国等国家。
火锅,古称“古风汤”,因放入沸水时发出“咕咚”声而得名。
它是中国的原创食品,历史悠久。
据考证,解放后出土的东汉文物“铁锅斗”是火锅。
唐代白居易《问十九谎》诗中写道:“旧瓶中有一线绿,静炉中有一抹红。
随着黄昏,雪即将来临,来杯酒怎么样?“很形象地描述了当时吃火锅的场景。
到了宋代,火锅的吃法在民间已经很普遍了。在南宋林鸿的烹饪书《山甲清宫》中,有一段和朋友一起吃火锅的介绍。
到了元代,火锅传到了蒙古,被用来煮牛羊肉。
到了清朝,火锅不仅在民间很受欢迎,还成了著名的“宫廷菜”。清代皇宫食谱中有“野味火锅”,材料是野鸡等野味。
乾隆皇帝吃火锅上瘾了。他去过江南很多次,所到之处都有火锅。
相传嘉庆元年正月,他在宫中举行盛大宴会,火锅1550余口,邀请5000余人品尝,成为史上最大的火锅盛宴。
中国的火锅五颜六色,上百种锅,各种口味。
广东有名的海鲜火锅,钙骨火锅好吃不腻;苏杭的菊花火锅清香爽口,风味独特;云南的云南风味火锅,嫩、辣、味十足;湘西的狗肉火锅享有“狗肉滚三圈,神仙站不稳”的美誉;重庆的毛肚火锅麻辣醇厚,闻名天下。北京的涮羊肉很独特,很开胃。
此外,杭州的“三仙火锅”、湖北的“野味火锅”、东北的“白肉火锅”、香港的“牛肉火锅”、上海的“什锦火锅”等,也都独具风味,诱人垂涎,堪称寒冬里的“餐桌上的春风”,为食客们津津乐道。
火锅不仅仅是美味的食物,它还包含了许多饮食文化的内涵,为人们的口味增添了优雅。
比如东北人招待贵宾的时候,火锅里的菜是有规律的排列:往前飞再往前走,鱼左虾右,菜花散在四周。
就是飞禽的肉放在火锅前面到灶台口,走兽的肉放在火锅后面,左边是鱼,右边是虾,还有一点菜丝。
如果对待不速之客,在火锅前放两个特大号肉丸,再放上动物肉,以示离开。
台湾省的客家人通常在农历除夕的第七天吃火锅。火锅少不了七个菜,分别是芹菜、大蒜、洋葱、香菜、韭菜、鱼、肉,分别代表着:“勤奋、识数、聪明、人缘、长久幸福、盈余、富足。”
火锅虽然好吃,但是吃火锅要注意卫生和科学。第一,要注意食材新鲜,避免食物中毒。
第二,一定要掌握火候,如果食物在锅里煮的时间过长,会导致营养成分的破坏和鲜味的流失;如果在热量烧开之前吃,容易引起消化道疾病。
另外,要注意不要趁热吃,否则容易灼伤口腔和食道的黏膜。
大约一万年前,我们的祖先发明了最早的容器——陶鼎,这是一种非常大的锅。当时,所有可食用的食物,如肉,都被扔进鼎中,然后在底部生火,使食物煮熟,这在当时被称为“汤”。这是最早的火锅。
但是仔细一想,原来没有所谓的盐,没有调料,没有酱。刚煮了一堆肉。会好吃吗?另外,三脚架太大,无法移动,只能在某个地方展示,不方便随时欣赏。
于是,到了西周,聪明的先民们不仅发明了铜和铁,还把各种陶器制品改良成适合普通人使用的更小的器皿。
铜和铁的出现,不仅形成了器皿的革命,而且与现代的锅非常相似。铜锅和砂锅依然是最实用最常见的火锅用具,大鼎最终延伸为权力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