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继承和发扬旧俗文化
传统文化的优秀之处。我们的祖先给我们留下了无数的文化财富,即使是今天的人们也从未达到过如此高的思想境界。这些都是我们必须传承的精神财富。比如孟子说,一个国家不仁政的时候,一个有正义的国家可以高举正义的旗帜去讨伐。这种论调类似于当前国际上“人权高于主权”的观点。再比如,中华民族在抵御外敌入侵中积累的精忠报国的精神,也与现在提倡的荣辱观一脉相承。
传统文化中也有糟粕。由于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历史,特别是农耕文明和官僚文化,重农轻商,过于依赖士官阶层,未能建立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商业文化,缺乏产权意识和诚信意识。皇帝讲究封臣分家,国人很难有那种跨国超大型企业,更难通过考股把国内分散的资产联合起来,这是我们需要摒弃的。
因此,我们在教育青少年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时,应该采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科学态度,在学校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在全社会营造良好的氛围,弘扬我们的传统文化。
以经典阅读为导向。中国被称为“礼仪之邦”。因此,尽管经历了几千年封建社会的风风雨雨,传统美德仍然流传至今,并散发着无与伦比的独特魅力。正是这种浓厚的历史文化积淀,造就了中国人“忠、仁、德、智”的优秀品质。为了更好地加强青少年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学校应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安排经典阅读内容。从低年级的论语、三字经,到中年级的千字文、唐诗,高年级的宋词、名言。要求学生每天利用早读时间,欣赏古今传统名著,理解内容,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阐述和表达现实意义。从“学而知之”出发,逐步做到“知行合一”,从而完成“行而有道”的德育途径。以校园环境建设为导向。学校不仅要在理论上给学生提供更多更好的教材和书籍,还要注重校园环境和传统氛围的建设。结合班级的特点,把学生的日常行为与传统美德的学习结合起来,以批评、表扬、反思、鼓励、忏悔、希望,真正实现了传统美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立足校园文化建设。中国传统美德是中国传统美德文化的精髓。将中华传统美德与学生现实生活相联系,在自主创新中深化青少年道德教育,必须坚持以学生为主体,适应身心成长的特点和接受程度,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未成年人的原则,简单性、娱乐性、渐进性。
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注重在思想品德课中渗透道德养成教育,在社会和生活中灌输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在语文课中升华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在音乐、美术学科中渗透情感教育和审美教育,不断促进青少年心理素质发展,提升精神境界,加强对传统美德的理解和深化。
校园文化丰富多彩,传统美德深入人心。
利用重大节日,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和中华美德教育。学雷锋纪念日学生实践活动,三八妇女节母爱教育,清明节祭扫烈士墓。
为了更好地实现“古为今用”的教育理念,我们应该注重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的有机结合,让学生将传统美德理论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并运用于实践。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劳动、热爱科学、热爱社会主义,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立足现在、着眼未来,从小树立远大理想。
以家庭和社区为阵地。家庭教育是儿童接受思想教育的第一课堂,在儿童思想道德教育中具有重要作用。注重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开办家长学校,定期为家长开设家校班,指导家长家庭教育,为家长家庭教育提供科学依据和有效方法,结合学校办学特色,逐步向家长宣传和渗透传统美德教育内容。
传统美德教育前期,孩子要做,家长要看,一起感受中华美德。开展“三讲三做”活动。“三谈”就是三句话:“你好,辛苦了,节日快乐”。“做三件事”就是做三件事:“鞠躬、赐食、抄三句”。要求学生完成规定的动作,并写下他们对活动的感受。同时要求家长在看到孩子参加活动后,写下自己的感受,虽然孩子并没有参加活动。
传统美德教育中期,孩子做,家长一起做,共同践行中华美德。开展以“我和父母一起做”为主题的传统美德教育活动,由学生和家长共同探讨。围绕“忠、孝、礼、诚、信”,坚持理解、激情、引导的原则,让孩子和家长在活动中明白为什么要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德,让他们了解和感受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树立民族自豪感和自豪感,通过时间参与让他们知道做什么才能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德。顺利促进青少年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智、信、忠、孝、礼、义、诚、耻,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传统美德,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是我们民族的魂。只有大力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才能让中华民族更加生机勃勃,更加和谐。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就是要高举爱国主义旗帜,提倡一切有利于民族团结、祖国统一、凝聚人心的思想和精神,提倡一切有利于国家富强、社会进步、人民幸福的思想和精神,提倡一切通过诚实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思想和精神。引导青少年树立以热爱祖国、为人民服务为最大光荣、以损害国家和人民利益、民族尊严为最大耻辱的观念,更好地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
能帮忙的请收下,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