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隋末农民起义的历史特点及影响

隋末农民起义的特点与党选的社会历史背景密切相关。

由于杨迪的大规模建设和对朝鲜的战争,隋朝人民有非常沉重的强迫劳役负担。据统计,从杨迪即位(605年)到第一次远征朝鲜(612年)的七年间,隋朝强迫的人口达3012万余人。这一历史背景形成了隋末农民起义的第一个特征:反对重徭役和服兵役为号召。山东长白山第一义军王波写过“一首死歌无波到辽东”,即“辽东若亡,何以伤头?”他反对去朝鲜打仗。歌词一唱,“逃避征兵者,归故里。”石米瓦岗军在给杨迪皇帝的劝诫中,还列举了杨迪皇帝“大兴土木,设置众多宫殿,广布金玉户,设立青庙”,甚至“以贫民之力耗尽天下资源”的罪行。所以在隋末的各种反隋起义军中,为了逃避征兵而投身反政府行列的,是最基层的群众。《隋书》的作者感慨地说:“鲁国的土匪没有资源,没有十家的财产,所以没有灭秦的野心,没有造反汉的计划!他们都饱受贪得无厌的欲望、不堪忍受的生活、饥寒交迫和拯救生命的折磨。"

隋末农民起义的第二个特点是参加的阶级和阶层广泛。参加反隋起义的除了受封建制度压迫和剥削的农民,还有中下层地主阶级知识分子、僧侣、奴婢和少数民族。这说明隋朝一直处于与整个社会对立的地位。史书说,从隋末开始,不仅贫农无法生存,许多中产阶级家庭也相继破产,以至于连在政府中帮助编纂国史的著名人物王也“免不了丢税”,到了死时寝食难安、饥肠辘辘、百无聊赖的地步。这说明在隋朝统治末期,受到了广大社会阶层的不满和反对。在隋末的农民战争中,杨玄感是原隋政权王公贵族中典型的反隋代表。他是炀帝最宠爱的大臣苏阳的儿子,被授予礼部尚书的职位。他在朝鲜战争中也很重要,负责监督溧阳。杨玄感于613年发起反隋战役;跟随他一起起兵谋反的还有兵部侍郎胡思政、民政部高官李子雄、农业部部长赵元舒等。此外,还有许多大官僚参加起义,如王洋学的儿子于世奇、来乎尔、裴昀和郑,有四十多人。这说明隋朝的统治阶级已经出现了很大的混乱。地主阶级知识分子也大量涌入反隋起义队伍,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瓦岗军的、方晏藻、祖君彦,窦建德军的宋本本,李子通的江南农民军的孔德绍、杜、李白药等都是代表。由僧人领导的起义,有自称“弥勒佛出世”的唐县扶风向海明、宋子贤,世俗派的吴郡朱燮,自称“大乘皇帝”、“耶酥皇后”的高潭生、倪景贤等沙门。奴隶姑姑起义包括白,一个在灵武和平凉的奴隶小偷。此外,还有少数民族的反隋队伍,而且数量不少,如西域胡在武威、张掖的起义,秦陇吐谷浑胡的起义,在鄯善的起义,江南黎族、辽族人民的起义等。由于阶级、阶层和民族众多,隋末农民起义呈现出一幅壮丽的画卷,但也呈现出复杂多变的局面。

隋末农民起义的第三个特点是地域广阔。北至玛依(今山西朔县)、榆林(今内蒙古托克托西南)、上谷(今河北易县)、榆阳(今河北蓟县)。南至高梁(今广东阳江)、苍梧(今广东闭)、新安(今广东肇庆),东至吴(今江苏苏州)、余杭(今浙江杭州)、海陵(今江苏泰州),西至武威(今甘肃武威)、金城(今甘肃兰州)、平凉(今宁夏固原)、灵武(今宁夏灵武),这些反隋武装虽然性质不同,但目的都是为了反对的暴政,推翻这个腐朽的政权。但与其他一些朝代不同的是,隋末的武装力量并没有形成统一的反隋队伍。他们互不隶属,各自拥有自己的领地。在这些数量众多的起义军中,有四个地区相对集中:河北、瓦缸附近、江南、鄯善。河北地区后并入窦建德起义军,瓦缸地区后并入以石米、翟让为中心的瓦缸,江南地区后并入以杜、傅公礼为首的江南起义军。陕甘宁地区的农民军和地主武装盘根错节,没有形成强大的农民武装。后来,他们都聚集在李渊的抗隋武装中,成为唐力夺取天下的一支重要生力军。

隋末农民起义的最后一个特点是,反隋起义往往与粮食、粮仓问题密切相关。这与隋朝的超储政策有关。隋朝时,文、杨在全国各地大肆掠夺粮食,在各地建立了大量的粮仓,如蔚州(今河南省蓟县)的李阳仓、洛州(洛阳以东)的河阳仓、洛阳的洛口仓、仓、陕西的长仓(今河南省陕县)、化州(今陕西省华阴县)的广通仓等。,只有泺口和罗惠仓库。国家粮仓满了,农民却挣扎在饥饿线上。史书上说:“民以废业聚堡,不能自养。然而,在仓库里,犹大是充满的。”民以至于“刚开始剥树皮吃,渐渐的就到了叶子上,叶子都吃光了。他们把土壤煮熟或捣碎,然后吃掉。后来,人们互相吃了对方。”这种情况迫使人民起义,往往是从抢劫国家的粮食开始。比如马邑刘武周,开战是因为太守王仁恭“不敢开仓济民”,引诱群众开始争粮,“开仓济县众”。武威的李贵和卓君的罗毅都把开仓扶贫作为号召或“开仓扶贫”。隋末最大的起义军瓦岗军的兴衰也与隋朝的仓储密切相关。由于瓦岗军甚至在克洛口、洛口、溧阳等地开设仓库,提供粮食救济,兵力迅速增加,“前十日获兵二十余万”,最高峰时达百万。当时巨仓成为起义农民的巨大目标,也正是因为瓦岗军掌握了隋朝最大的三个仓,才成为隋末农民战争的决定性力量。

隋末农民起义发挥了重要的历史作用。首先,起义推翻了腐朽的隋朝,使人民摆脱了隋政权暴政所强加的沉重枷锁。这也迫使新建立的李唐王朝重新考虑调整他们的统治政策。从某种意义上说,唐太宗的“贞观之治”是隋末农民战争冲击封建统治的结果。初唐统治者往往以隋朝灭亡为标志,考虑如何调整政策。在他们看来,隋朝曾经“一统天下,英勇作战,盛行万里三十余年”。为什么会分崩离析,灭亡?关键在于“驱世随欲,穷尽一切为己所用”和“时不我待”,所以在决定改革制度之前“宜慎之又慎”。其次,隋末的农民起义沉重打击了封建地主阶级,特别是再次扫除了士族的腐朽势力。一些起义军“杀隋官员和士族子弟”,表明他们对士族的严重打击。隋末农民军还打击了寺庙地主,史称“天下夫妇,法尽毁地”,“佛寺僧坊随灰”,“寺饥烟火未续”,都说明了这种情况。另外,通过隋末的农民战争,进一步解放了奴婢的地位。我们可以从唐代废除均田制的规定来推断,大部分奴婢是通过斗争摆脱了奴隶身份,成为普通平民的。此外,唐代租佃制度的发展也表明,通过隋末的农民起义,一部分农民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他们的依附关系。这些都是隋末农民起义的历史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