篆刻在中国的起源

中国篆刻起源于春秋时期,兴起于战国时期。篆刻在秦汉时期非常兴盛。

篆刻的发展时期是从魏晋南北朝到宋元时期。其中,印章的功能在隋唐时期得到了极大的拓展,宋元时期文人书画家参与印章创作,促进了印章功能从依赖书信向艺术欣赏的转变。明代以后,篆刻进入高潮。篆刻在清代非常盛行。

篆刻是一种传统的艺术形式,因古代印章上印有篆书而得名。它是将书法和雕刻(包括凿和铸)结合起来制作印章的艺术。就制作工艺而言,是指在金属、石头、牙齿、角等材料上雕刻出平面上设计的图案或文字。中国印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不同的使用者有不同的名称。

密封切割刀法

刀法,即刻章时用刀的技术,前人已称之为十三种用刀方法。在实际操作中,两种方法主要是切割和打孔。切割刀雕刻的线条简洁,打孔刀雕刻的线条流畅。明清时期著名的篆刻家都很重视刀法。明代朱简上的《篆要》说:“我所谓刀法,如笔之起伏、转折、急急,每笔之意,不可动荡。”

现代篆刻家邓散木认为,上述刀法有些合理,有些不合理。实际使用的话,一定要与时俱进,不能一概而论。所以刀法因人而异,也因派别不同而在用刀上有差异。清代安徽篆刻家善用打孔刀,线条刚劲,线条流畅自然,风格奔放。

百度百科-篆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