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鹿洞书院的历史沿革

唐朝贞元年间,洛阳人李伯和他的兄弟去这里隐居读书。博养了一只白鹿“自娱自乐”。鹿深知人性,循规蹈矩,故称“神鹿”。这里没有洞,因为地势低凹,往下看像个洞,所以叫“白鹿洞”。后来李勃做了关江州(今江西九江市)的历史。为了纪念自己的青春,他在这里读书,种植花草树木,建亭、台、楼、榭,以示风流韵事。

南唐李朝廷在此举办“庐山”又称“白鹿”,与金陵秦淮河国子监齐名,文人墨客趋之若鹜。

北宋初年,宋太宗重视书院教育,将《九经》等书籍赠予书院。由于朝廷和地方正史的重视,书院发展起来了。

南宋六年,理学大师朱得知南康军(今江西九江市县)的情况,率数百名官员参观书院。当时的书院破败不堪,杂草丛生。朱十分惋惜,命官员修复白鹿洞书院,自己成为洞主,编典、聘师、招生、拨地,苦心经营。当时著名的哲学家陆象山也来白鹿洞书院讲学。朱制定的《白鹿洞书院启示录》,又称《白鹿洞书院正典》,影响后世数百年。其办学模式为后世所模仿,并在海外传播至日韩东南亚,白鹿洞书院在海外享有盛誉。

元末,白鹿洞书院毁于战火。

明代最早的维修是在正统元年(1436),成化、弘治、嘉靖、万历也有维修。

清代白鹿洞书院仍有多次修缮,继续办学。19世纪末,中国政治经济发生巨变,出现了教育改革的热潮。光绪二十四年(1898),清帝下令改革,改书院为学堂。光绪二十九年白鹿洞书院停办,东田由南康府(今幸子县)中学管理。清末宣彤二年,清廷废止白鹿洞书院名称,改称江西高等林业学校。该学院于1903关闭。

辛亥革命后,书院遗址遭遇火灾,大部分藏书遗失。

民国七年(1918),康有为书写了白鹿洞书院的条幅,书院偶尔翻修,但越来越差。国民党军官训练团曾占用学院校舍。

抗战时期,被侵华日军破坏,折叠的树木被破坏了不少。抗战胜利后,蒋介石说白鹿洞书院由当时南昌的中正大学接管,作为中正大学的永久校舍,但这个计划没有实现。

新中国成立后,白鹿洞书院得到了很好的保护和利用,各级政府拨出巨资进行了三次大修,重新繁荣起来。1959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88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