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的历史渊源

1.贵州,简称“黔”或“桂”,位于中国西南腹地,与重庆、四川、云南、广西接壤,是中国西南地区的交通枢纽。辖贵阳市、遵义市、六盘水市、安顺市、铜仁市、毕节市、贵州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境内地势西高东低,从中部向北、东、南倾斜,平均海拔约1100米。全省地貌大致可分为高原、山地、丘陵、盆地四种基本类型。高原山地众多,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是中国唯一没有平原支撑的省份。

二、历史渊源:

1.春秋以前,贵州属于荆州西南,是“荆楚”或“南蛮”的一部分。

2.战国后期,夜郎逐渐发展成为西南地区的大国之一(夜郎的大部分领土在今贵州)。

3.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在夜郎地区修建了“武池道”,并在一些地方设县设官。

西汉武帝继续在夜郎地区推行郡县制,同时开辟了从川南经黔西平邑(今毕节)到南方江(北盘江)、番禺(今广州)的通道。公元前25年,夜郎被灭,夜郎地区终于建立了郡县制。

4.东汉时,建于西汉。

5.三国时期,蜀汉政权占领了中国西南大部分地区。贵州隶属于张思县、朱迪县、兴谷县、江汉县和涪陵县。

6.到了两晋南北朝时期,在今天的贵州,除了县以外,边远地区都属于诸提、江汉等县。

7.隋代时,它们分别位于贵州的漳州县和杨明县。另外,今天的黔东北属于乾安县和沅陵县。

8.唐代在今贵州实行治州与羁縻州并行制。唐朝在贵州建立的治州是亳州、泗州,唐朝建立的治州是亳州、满州。从地理上看,乌江北部多为州府控制,乌江南部多为羁縻州控制。

9.宋代贵州今属夔州路、镜湖北路、铜川路、广南西路、建南西路、建南东路等。,主要属于夔州路。公元974年,土著首领普圭向被控制的矩形国投降。宋代有句话:“只有贵州远离饥荒”,这是最早以贵州之名记载这一地区的。宋宣和元年(1119),直司府军事土著首领田有恭被朝廷封为奉宁军防使,“贵州”成为行政区划名称。但当时的“贵州”仅限于今天的贵阳。

10,元朝在今天的贵州传播土司制度。今天在贵州的设立主要有:八番顺元等地、元帅府、亳州宣威部、泗州宣威部、新增格满慰部、乌沙乌蒙宣威部、艺兮布雪宣威部、普定路、普安路等,分别属于湖广、四川、云南三省。

11.明朝永乐十一年(公元1413年),设贵州为政使,正式建省,以贵州为名。放弃泗州宣威部和思南宣威部,保留水东土司和水西土司,均属贵州布政司管辖。明末,贵州布政司率贵州宣威司、桂阳、安顺、平岳,并都匀、黎平、泗州、思南、铜仁、镇远、石阡。

12.清初,贵州的行政编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雍正五年(1727),隶属四川的遵义府及其各县划归贵州。同时,毕节以北的永宁划归四川,广西红水河、南盘江以北的土地划归永丰府,与广西荔波、湖广平西、天祝一起划归贵州管辖。至此,贵州的版图基本形成。清朝末年,贵州共有12州、2直隶厅、13州、13厅、43县。[

13年,民国二年(1913),贵州地方行政区划调整,原府、司、州全部改为县。该省有三名观察大使。1920废弃道路。1937年,贵州设6个行政督察专员区,分别掌管各县。贵阳成立于1941。到1948,贵州有1个直辖市,6个行政监察区,下辖78个县(市)。

1930年4月至1936年6月,中国工农红军进入贵州,在部分地区建立革命政权。1934年6月,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军(红二军团)进入黔东,建立黔东特区。7月成立特区委员会,沿河、德江、印江、松桃等县成立县、区、乡革命委员会。遵义会议于1935年6月召开,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中国革命中的领导地位。1935年2月,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军进入贵州,1936年2月,在大定(后迁至毕节县)成立川滇黔革命委员会,后来在毕节、大定、黔西成立县、区、乡人民政府。

6月5438+04,1949,165438+10月15,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贵阳,12年2月26日,贵州省人民政府成立。解放初期,全省有1个直辖市,8个特区,1个专区,共79个县。1956年4月,撤销贵定、镇远、都匀,设立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

1967年,设立六盘水专区。1978 65438+2月,撤销六盘水地区,设立六盘水市为省辖市。1981年9月,兴义地区撤销,成立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1997年,撤销遵义地区,设立地级遵义市。2000年,撤销安顺地区,设立地级安顺市。2011撤销铜仁地区、毕节地区,设立地级铜仁市、毕节市。

15,截至2012 12 31,全省有6个地级市,3个自治州;7个县级市,56个县,11个自治县,13个市辖区,1个特区。

2014,11,贵州省被列为全国农村信息化示范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