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特式、洛可可式和巴洛克式建筑的发展渊源

哥特式建筑是11世纪下半叶起源于法国,13至15世纪流行于欧洲的一种建筑风格。主要见于天主教堂,也影响世俗建筑。哥特式建筑以其高超的技术和艺术成就在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最著名的哥特式建筑有俄罗斯的巴黎圣母院、意大利的米兰大教堂、德国的科隆大教堂、英国的威斯敏斯特大教堂和法国的巴黎圣母院。

哥特式建筑在法国各地发展起来。12-15世纪,城市手工业和商业行会相当发达,城市中实行一定程度的民主的典型哥特式建筑。市民们怀着极大的热情建造教堂,通过相互竞争来展示他们的城市。此外,在那个时候,教堂不再是一个纯粹的宗教建筑。它已经成为城市公共生活的中心,市民大会堂,公众礼堂,甚至被用作市场和剧院。在宗教节日,教堂常常成为热闹的游戏场所。

巴洛克建筑是在17 ~ 18世纪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建筑和装饰风格。其特点是外观自由,追求动感,装饰和雕刻丰富,色彩强烈,常用曲面和椭圆形空间。

巴洛克一词的原意是怪诞的,古典主义者用它来指代这种被认为是离经叛道的建筑风格。这种风格在反对刻板的古典形式、追求自由奔放的风格和表达世俗趣味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并影响了城市广场、园林艺术乃至文艺部门,一度在欧洲广泛流行。

文艺复兴后期意大利著名建筑师、建筑理论家维格诺拉设计的罗马耶稣会教堂,是技术主义向巴洛克风格过渡的杰作,有人称之为第一座巴洛克建筑。

手工艺是16世纪晚期欧洲的一种艺术风格。它的主要特点是追求怪异和不寻常的效果,如以变形和不协调的方式表现空间,以夸张的细长比例表现人物。在建筑史上,是指1530年至1600年间,一些意大利建筑师的作品中体现早期巴洛克风格的倾向。

罗马的耶稣会教堂平面呈长方形,末端突出一个神龛,由哥特式教堂使用的拉丁十字架演变而来。中央大厅很宽,拱顶布满雕像和装饰品。两侧用两排小祈祷室代替了原来的侧廊。一个圆顶在十字架中间升起。教堂的祭坛装饰富丽,自由自在,上面的山花突破了古典的法式风格,做成圣像,装点灯光。教堂的立面借鉴了文艺复兴早期建筑师阿尔贝提设计的佛罗伦萨小教堂圣玛利亚的处理方法。正门上方的层檐和山花做成重叠的弧形和三角形,正门两侧用斜柱和平壁柱。在正面上部的两侧有两对大卷轴。这些疗法很独特,后来被广泛模仿。

巴洛克风格打破了对古罗马建筑理论家维特鲁威的盲目崇拜,也突破了文艺复兴后期古典主义者制定的各种条条框框,体现了向往自由的世俗思想。另一方面,巴洛克教堂气势恢宏,能营造出相当浓厚的神秘氛围,也符合天主教会炫富、追求神秘的要求。所以巴洛克建筑起源于罗马,很快就传遍了欧洲,甚至远至美洲。有些巴洛克建筑过于追求奢华和气魄,甚至到了笨重堆砌的地步。

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意大利教堂的财富与日俱增,各个教区都建造了自己的巴洛克式教堂。由于规模较小,不适合使用拉丁十字平面,所以多改为圆形、椭圆形、梅花形、圆形花瓣十字等单空间的厅堂,造型中大量使用曲面。

一个典型的例子是罗马的圣卡罗教堂,它是由博罗米尼设计的。它的寺庙平面近似橄榄形,周围有一些不规则的小祈祷室;还有一个生活庭院。厅堂平面及吊顶装饰强调动态曲线,立面山花断开,檐口水平弯曲,墙面凹凸,装饰丰富,具有强烈的光影效果。虽然设计手法娴熟,但难免有矫揉造作的感觉。17世纪中叶以后,巴洛克式教堂风靡意大利。有许多新颖和原创的作品,但也有技术差和过度堆叠的建筑。

洛可可建筑风格,18世纪20年代产生于法国,流行于欧洲,是在巴洛克建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主要表现在室内装饰上。洛可可风格的基本特征是娇艳、华丽、精致、甜腻、温柔、复杂。以欧洲封建贵族文化的衰落为背景,表现了没落贵族阶级颓废浮华的审美理想和思想。他们受不了古典主义的严肃理性和巴洛克的喧嚣,追求美和休闲。洛可可一词由法语rocaille演变而来,原意为建筑装饰中的贝壳状图案。1699年,建筑师兼装饰艺术家马利在国王官邸的大量装饰设计中采用了这种弯曲的贝壳图案,因而得名。洛可可风格最早出现在建筑物的内部装饰中,后来扩展到绘画、雕塑、手工艺和文学领域。

洛可可建筑风格的特点是色彩明亮,装饰精致,家具也很精致复杂,不像巴洛克风格色彩强烈,装饰丰富。德国南部和奥地利的洛可可式建筑内部空间非常复杂。

洛可可装饰的特点是:细腻温婉,常采用不对称手法,喜欢用弧线和S形线,特别喜欢用贝壳、漩涡、岩石作为装饰主题,缠绕草花,缠绵缠绕,连成一体。天花和墙面有时用曲面连接,墙角处布置壁画。

室内建筑部分为了模仿自然形态,往往做成不对称的形状,变化很大,但有时也是人为的。室内墙面粉刷,爱用明亮的浅色如浅绿、粉红、玫红等。,而且大部分脚都是金的。室内墙裙板有时用木板,有时做成精致的框架。镜框四周有一圈花边,中间常衬浅色东方织锦。

洛可可风格反映了法兰西路易十五宫廷贵族的生活情趣,追求精致、精致、浮华、琐碎。它也被称为“路易十五风格”,曾经风靡欧洲。洛可可式装饰多以自然题材为曲线,如卷轴、波浪、圆体等;颜色迷人有光泽,象牙白和金色是其流行色;玻璃镜子和水晶灯经常被用来增强效果。洛可可风格装饰的代表作品有埃里克·尚托的王子沙龙(1722,由让·奥贝特设计)、苏比斯酒店的沙龙(1732,由热尔曼·博弗兰设计)、波茨坦的无忧宫。这种建筑风格的代表作品有巴黎苏佩斯公馆的公主沙龙和凡尔赛宫的皇后室。

洛可可艺术风格的倡导者是蓬帕杜夫人,他不仅参与了军事和外交事务,而且以文化“保护者”的身份影响了当时的艺术风格。蓬帕杜夫人原名珍妮·安托瓦内特·泊松,出生于巴黎一个金融投机者家庭,后被路易十五封为侯爵夫人。在蓬帕杜夫人的倡导下,洛可可艺术风格应运而生,使得17世纪时气象繁盛的雕塑风格在太阳王下熠熠生辉,并在18世纪时被这位女士用纤纤玉手抚摸,显得格外柔美迷人。

洛可可世俗建筑艺术的特点是结构轻盈的花园式豪宅,越来越排挤巴洛克式的宏伟宫殿建筑。在这里,个人可以自由发展,不受自吹自擂的宫廷社会的干扰。例如,逍遥宫或关静大厦的名字都表明了这些豪宅的私人特征。尤金王子的花园宫殿是一个生机勃勃的整体,由七座对称排列的亭子式建筑组成,其折叠式复合坡屋顶优雅对称地从中间向四个角楼的穹顶蔓延。上面有山墙的单层正厅,几乎有了中产阶级的舒适,而两个宽展的双层厢房,显示了主人的奢华,却没有王公贵族的骄傲。两座宽度适中的单层建筑位于塔亭之间,亭台楼阁的富丽堂皇使整个建筑具有了一座坚固城堡的特征——简而言之,截然不同的建筑理念被统一在一种优雅的内部联系中。正是这种形式和风格几乎相互矛盾的建筑群体的粗心配置,清楚地体现了洛可可艺术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