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条是什么时候出现的?
考古学家在中国黄土高原的洪水地区挖掘出最古老的面条。一小堆保存完好的面条躺在一个由粘土制成的碗里,这可以追溯到4000年前,是世界上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古老的面条。
这个装满面条的碗是在中国西北青海省民和县拉甲村黄土高原的洪水地区挖掘出来的。经碳十四认证,至今已有4000年历史。四千年前的一场地震将这个小村庄埋在地下三米处。面条已经煮好,盖在一个倒置的陶碗里。面条是细面条,长约50厘米,直径0.3厘米。它们看起来又细又黄,很像中国西北地区常用的小麦面粉制成的拉面。这种面条是用生面粉反复拉成细条制成的。
碗中的面条在一些沉淀物的上方,沉淀物与碗底的空隙形成了一个保护空间,使柔软的面条得以保存而不被压碎。当陶碗出土时,面条因为氧化很快变成了灰尘,但考古学家仍然设法分析了面条的成分。当考古学家观察面条中的淀粉粒和矿物质粒时,他们发现这些古代面条与我们现在吃的不同。它们不是小麦做的,而是小米和黍做的。
发现者之一的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吕指出,中国小麦的成功移栽持续了很长时间,它是从中国的西北地区逐渐向东部和南部发展的。考古证据证明,虽然小麦在5000年至4500年前就出现在我国西北地区,但直到唐宋时期,即618年至1279年才开始普及,随后小麦成为仅次于水稻的我国第二大谷类作物。
这种面条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的叶茂林等人在青海省民和县拉甲遗址发掘的。2002年,叶茂林等人在青海喇家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时,在齐家文化的文化层中发现了一个倒置的陶碗,碗底有面条。从这些遗迹的状态来看,当时有人在煮面,结果整个村子几乎被地震引发的洪水淹没。叶茂林等人从1999开始调查喇家遗址。目前,叶茂林仍在当地进行发掘和研究。除了这碗面之外,还陆续出土了装有人骨、陶器、石器和玉器的房屋,以及动物骨骼。
吕侯元在2004年冬天开始收集资料进行观察和研究。他对这些出土面条的形制、成分、制作工艺进行了深入研究,并收集了许多大麦、小麦、谷物的样品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让他非常吃惊,因为面条不是小麦做的,而是小米和小米做的。吕说小米不粘。怎么能做成面条呢?这对于他们来说一直是个疑问。目前他们还不清楚什么样的手工艺品能做出这样细长的面条,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即使是现代的厨房也很难做出如此上乘工艺的面条。
但还是说明当时的先民已经有了比较完善的技术,将这些植物的果实脱粒粉碎成可以做成面条的面粉,做成像现在的拉面一样均匀细长的面条,虽然当时的面粉质量还是比较粗糙的。这些发现对新石器时代农业考古和古代饮食文化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过去声称凯尔波罗把面条从中国带到了意大利,而意大利人则说面条在凯尔波罗之前就已经存在,而喇家村出土的陶碗面最终证明了面条的最早起源。
在喇家村的拉面出土之前,在这个发现之前,最早关于面条的记载是在一本东汉时期有1900年历史的书里。意大利面食的起源不得而知。在罗马北部伊楚利亚古国一座公元前四世纪古墓的壁画中,描绘了奴隶揉面、擀面、削面的场景。但是,不管是伊特鲁里亚人还是意大利人,通常都认为面条是用来烘焙的。煮面条可能在五世纪到八世纪之间从阿拉伯世界传播到意大利。面条是否是凯尔波罗从中国带回意大利的,至今仍是个谜。
面条已经成为中国民俗的重要组成部分。东汉称“煮饼”,魏晋称“汤饼”,南北朝称“冷淘”或“不撑”,宋代称“蒲煮”。到了宋代,面条图案逐渐增多。中国各地的面食风味也大不相同,有面汤、卤面、油面、鱼面、刀削面、空心面、拉面等。、以及宽面、细条、银线等不同形状。烹饪方法包括凉拌、煮和捞、酥炸、炖、汤煮和煸炒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