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中历史新课程的引入

浅谈高中历史新课程的引入

随着新课程的发展,学生的主体地位日益凸显。如何在上课之初激发学生的兴趣,让他们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显得尤为重要。在新课改背景下的历史教学中,新颖、精心设计的导入可以创设亲切、有趣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更容易接受课堂知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因此,每节历史课的导入都是教学中非常重要的环节,会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果。笔者根据自己近几年的教学经验总结出以下几点:

第一,充分利用多媒体,增加临场感。

在课堂教学中使用多媒体技术,不仅可以整合图片、文字、声音和图像,还可以使教学活动更加丰富多彩。还能把知识学习、技能训练、智力开发以生动的形象结合起来,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苦学为乐学,促进其思维发展,丰富学生想象力,进而达到深化主题、画龙点睛的效果。

在讲授《解放战争》这门课之前,我先播放了一段三大战役的视频片段,通过那段震撼人心的场景视频增加学生的直觉,一下子把学生带到了当年,激发学生认识和了解历史真相和原因的兴趣。这时我抓住机会问了一些问题,三大战役是在什么背景下发生的,对未来有什么影响?然后进入这个班;这比传统的直截了当的讲述要好得多。

第二,名言警句和诗词的引入

发挥文史优势,用身边的中国名言警句进行介绍。中国古代文化源远流长,战国楚辞、汉赋,明清唐诗、宋词、元曲、小说流传深远。用诗词导入课文,可以勾起学生的童年回忆,拉近中国古代史与学生的距离,让学生轻松投入学习。

比如讲必修的第三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其中“宋明理学”一节可以用“南朝四百八十殿,烟雨中多少塔楼”这首诗来引入,引起学生的兴趣,使他们急于想知道是怎么回事,然后逐步引入这一节。

第三,注意当地名胜古迹的介绍

充分发挥乡土史迹的作用,运用到教学中,是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另一种方式,可以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乡土历史的还原,更好地学习这些知识。

比如我们可以通过讲述“三教合一”的知识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这个单元,把我们当地的“灵山寺”作为本课的导入点。当地学生都知道灵山寺很有名,但对它的历史了解不多。

灵山是我国历史悠久的著名佛教圣地,其中灵山寺始建于北魏孝文帝四年,是中原四大古刹之一。千百年来,灵山寺以其东门洞开、僧尼同寺、发发修行,在佛教界独树一帜,被誉为“灵山三绝”。唐明皇的女儿建宁公主曾在这里出家。宋、明两朝开国皇帝曾统领灵山,其中明太祖朱元璋曾三次亲临灵山,将灵山命名为“御山”,将灵山寺命名为“国寺”,将方丈陈大勇命名为“金碧峰和尚”。给了他一个半官方的命令,一个金瓜,一把斧子,自己写了“圣寿寺”的碑文。灵山寺近代高僧释然,1996年遗体火化时出现700余件舍利和五彩舍利,这在中国近百年历史上仅次于此案,轰动海内外。庙的入口处有一尊关羽的雕像,它体现了儒家文化,上层大厅是佛教。金顶有道家观,三教合一。

通过阅读和讲述来吸引学生,然后一步步引导他们进入这一环节,效果非常明显。

第四,充分利用名人轶事。

在新课改教学下充分利用这节课涉及的一些名人轶事也是非常有效的。比如解释第二次中英战争火烧圆明园,可以这样介绍:第二次中英战争期间,英法结成联军发动侵华战争。他们抢劫圆明园后,为了消除战利品,掩盖罪行,英国全权公使尔金在英国首相帕麦斯顿的支持下,下令烧毁圆明园。大火燃烧了三天三夜,使得这座世界闻名的花园成为一片废墟。那么,外国人来到中国后是谁的异乡人,是谁带领侵略者烧毁了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回答,龚自珍的儿子,然后进入这节课。

当然,历史课的导入设计并不局限于这些方法,而是因课而异。针对不同的内容和特点选择不同的方法,用生动的语言和丰富多彩的形式来缩短学生与教材的距离,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求知心理,这必将有助于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