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威博物馆收藏的文物

博物馆现有文物4万余件,其中国宝2件,一级文物166件,二级文物268件,三级文物574件。它是甘肃省第二大历史博物馆。

西夏画木板画

武威博物馆

凉州西郊林场西夏二号墓出土1977,共29件* *,其中最大的为28× 10.5cm,最小的为9.5× 4.5cm,厚度从1-2cm不等。木材系统采用当地杨木。内容展现了墓主人西夏官员生产奴隶、狗、马的生活场景。是西夏不可多得的艺术瑰宝,是研究西夏社会经济生活和绘画艺术的重要资料。部分原作于1988在日本展出。所有的板画都在武威博物馆,是一级藏品。

骑马车

简介

马踏闫飞,又名马龙超阙、铜马本,为东汉青铜器,于1969年在甘肃武威雷台墓中发现。东汉时期镇守张掖的军事将领张和他的妻子一起葬在这座陵墓里,这座陵墓现在位于甘肃省博物馆。奔马高34.5cm,长45cm,宽13cm。形象苍劲俊朗,独具魅力。马昂首嘶鸣,躯干强健,四肢细长,腿蹄灵便,三足腾空向前,一脚飞向地面。一匹巨大的马踩在一只飞奔的龙雀背上,龙雀惊奇地回头望去,展现出骏马翱翔、急速奔跑的雄姿。其大胆的创意和浪漫的手法给人惊心动魄的感觉,令人叹为观止。艺术家巧妙地用闪电表现了一匹飞翔、勇敢、矫健的天马,反映了汉代奋发向上、英勇奋进的精神。这件作品不仅构思巧妙,而且工艺精湛。它不仅生动,而且逼真。按照古代香马经典中描述的一匹好马的标准标准,几乎没有不合标准的地方,所以有人认为它不仅是一件杰出的艺术品,还是一匹法式风格的香马。

系统模型化

在中国古代,战马是最快速有效的战斗、运输和通讯工具。强大的骑兵曾是汉朝反击匈奴入侵,维护北方地区稳定不可或缺的军事条件。因此,汉人对马的喜爱超过了以往任何一个朝代,把骏马视为民族尊严、国力强盛、功勋卓著的象征。因此,汉代的雕塑和工艺作品中出现了大量的马的形象,其中最令人惊叹的是这幅举世闻名的“马背上的飞燕”。

这匹展开四蹄飞奔的骏马,矫健有力,昂着头,摇着尾巴,头微微向左,三条腿在飞,只有右后脚落在一只展翅飞翔的麻雀背上。骏马粗壮浑圆的身躯显示了它的巨大力量,但它的动作是如此轻盈,以至于人们似乎忘记了它把全部重量都压在一只只有一只脚的小燕子身上。它尖叫着,额头的鬃毛和尾巴迎风飘扬,充满了“天马行空”的豪情;闫飞似乎在回首往事,对与马本的不期而遇感到惊讶。这简直就是古诗“鞭一鸟为飞”的真实再现!《飞燕对马》就不用说了,无论是它的神采表现,还是铸造技术的辉煌。更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其精彩的创意。众所周知,塑造一匹好的健康的马的形象并不太难。但是,要表现一个静物的运动,尤其是表现一匹好马日行千里,就没那么容易了。而我们这些默默无闻的艺术家,却能创造性地大胆地进行别出心裁的构思,让马的右后蹄踏上一只在空中飞翔的燕子。这样,通过给马衬上燕子,可以清晰地看到飞燕和奔马的速度,让奔马的气势凝固在静止的空间里,把一匹静止的铜马雕塑、动画、毁灭!

体型

马的身材每一部分都极其完美对称,运动感极强,平衡精准。显然,雕塑的重心是经过精心计算的,牢牢地落在踩鸟的一只脚上。作为一个具有三维空间的圆形雕塑,能达到如此非凡的艺术效果,作者出众的想象力、新颖的构思和对铸铜技术的巧妙运用令人惊叹。“马背上的飞燕”是汉代艺术家们高度智慧、丰富想象力、浪漫主义精神和高超艺术技巧的结晶,是中国古代雕塑艺术中不可多得的瑰宝。中国古代工匠采用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艺术手法,以丰富的想象力、巧妙的构思和娴熟的技艺,将奔马与飞鸟奇妙地结合在一起,以飞鸟的迅捷衬托奔马,造型生动,构思巧妙,将奔马的豪放气势与质朴稳定的机械结构结合在一起。其旺盛的生命力和不屈不挠的气势更是中华民族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