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权如何执掌江东?
从历史上看,直到三国以前,江南的土地一直是偏远地区,甚至是不毛之地。从夏商到先秦两汉,这个地方一直远离人们的视线。只是到了春秋末期,吴越的霸业就像流星一样,闪耀过后立刻沉寂。根据学者葛的说法,直到三国时期,江南才迎来发展的曙光。经济决定政治地位,江南之地处于一隅,在与中原的对话中难免处于劣势。曹魏占据的中原是三国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地位与江南相差甚远。即使与巴蜀相比,江南也是相当逊色的。李冰挖都江堰后,秦汉的苦心经营,让成都平原看起来像天府之国。所以经济上,孙权政权很难在世界竞争中发挥主导作用。
然后再看政治体制。从战国时期开始,中国开始了漫长而艰难的封建改革。到东汉末年,中原基本上已经完全封建化了。另一方面,在江南大地,大家庭的影响盘根错节,等级制度非常严格。应该说奴隶制的痕迹还是比较严重的。孙策之所以能取得压倒性的胜利,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每个家族都需要一个代言人来维护自己的利益,以此来维持家族之间的微妙平衡。不可否认孙坚留下的威望,以及孙策的个人能力。然而孙策只用几千兵马就能横扫江东。没有当地家族的支持,是不可能实现其政治目标的。因为,任何大家族都有和他一样的实力。当然,孙策军事上很强大,没有家族是他的对手。但如果他真的遇到几大家族的联合抵抗,那就不用说他是统一的了,想要确保立足也是相当困难的。只要查阅有关三国军事制度的文献,就不难发现,私兵作为一种官方默认的制度,始终伴随着吴栋。这个制度也让江南领导特别尴尬。
应该说,让孙权坐上最高权力宝座的直接事件是孙策的猝死。应该说,孙策之死与江东宗族有直接关系。在东汉末年的江东大地上,最富有和最重要的领地应该是吴军。从吴军太守有能力杀死孙策这一事实不难看出,孙策对自己的地盘并没有绝对的统治权。不妨做个对比,当曹操攻占某个重要的地方或城镇时,他会任命一些心腹做郡守。从政权建立之初,孙氏家族甚至没有足够的能力控制自己地盘上的重要城镇,可见其在江东的尴尬地位。
孙策死后留下的权力真空,由孙权适时接手,但当时他还只是个孩子。因此,他的权力岌岌可危是肯定的。江东的家族可以把孙策抬到君主的宝座上,也有能力要求孙权下台,扶持新的代言人。可以肯定的是,孙权刚掌权的时候,所有的家族都是以观望的态度看待这个年轻人的。
孙权最应该感谢父兄的是,他们不仅留下了坐拥王位的威望,还留下了巩固政权的人才。然而孙权在掌权之初就做出了讨伐山越的英明决策。山越现在是浙南到两广的一大片地区,但那时候到处都是没有完全开化的土著。从孙权讨伐之初就可以看出,江东的家族一开始并没有给他太多的支持,只是观望。孙权的军事行动直到后来才得到广泛支持。允许江东宗族在适当的时候介入,是一石二鸟的明智之举。一方面满足了江东家族扩张的要求,给了他们实际的利益;另一方面可以削弱家族的私人武装,补充自己的势力。通过善良和威望的结合,权力之争更多的掌握在自己手中。应该说,孙权在建立政权初期的谨慎,与晚年的狂妄相比,充分说明了巩固政权的艰难。无论如何,孙权确实稳定了江东政权,加强了君权。仅凭这一点,与孙策相比,他就有过之而无不及。
如前所述,由于经济军事实力的限制和地方豪强的制约,孙氏家族的政治军事重心始终在南方,而不是北方。这就很好地解释了,为什么梦露一心要夺取荆州,而对曹魏在徐州防守空虚无动于衷。而且,孙氏势力的扩张必然会涉及到复杂的利益分配,这也是孙权在逐鹿中原的军事行动中始终采取守势的原因。守势上,绝对不能说孙权的能力不如曹操或者曹丕。乱世,优秀的军事实力是一个君主安身立命的基础。所以,不能提的是孙权的军事才能。三国时期,大大小小的军事战斗数不胜数。孙权也在江南的一系列攻防战中证明了自己的能力。简而言之,两千多年来,江南政权基本遵循的是守河防淮政策,而孙权只是依靠长江抵御北方强大的曹魏政权。就算中国人熟悉赤壁之战,能让横扫北方数十年虎视眈眈的曹魏政权,也只能是松一口气,这足以证明孙权的能力。
最后说一下孙权提拔人才的能力。一个好的君主不是靠他的文采,也不是靠他的军事才能。标准只有一个:用人。三国时期任用人才,相当于让政权更加稳固。相对于刘备善识人,曹操不拘一格用人,孙权的作为并不算过分,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因为他任用的人才大多来自江南士绅,而从这些地方出来的人良莠不齐,有的甚至是纨绔子弟也没办法,但我们只从孙权对鲁迅的洞察就能看出他的识人能力。鲁迅是孙策的女婿,这明显是政治联姻。虽然这些大家族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孙氏家族行使权力,但他并没有因为厌恶而采取抵制的态度。相反,他非常重视有能力的人,如鲁迅、顾雍、朱然等,这显示了他开明的胸襟。当然,人是有感情的动物,孙权还是从心底排斥这些大家族,这也间接解释了他为什么喜欢吕蒙和诸葛恪。总的来说,孙权作为君主,绝对有实力与曹流比肩,这让曹操感慨“生子如孙仲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