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语音的演变

汉语的发音不是一成不变的,大概经历了三个阶段。

先秦到东汉时期是古声时期。在我看来,把古代所有的音都分门别类是不科学的(我觉得华夏族、东夷族、吴蛮的音肯定会互相渗透,奇怪的是音不变),但是这个时期汉语是怎么发音的就很难考证了。古代汉语和普通话不仅声母不同,韵母也不同。如果你仔细读《诗经》,你会发现原来押韵的字不押韵,不押韵的字也押韵——这是用普通话读的结果。其实明清以前的一些音韵学家也发现了这个问题,只是解决问题的方法有些滑稽——把所有的韵都改成叶(读谢阳平)的韵,不押韵的都按其意改。当然,这是不科学的。

19世纪末20世纪初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发展给古音研究带来了一线曙光。我举个低俗的例子来说明:A和B看似毫无关系,但有一个共同点,C,因为推断A和B是有关系的,C存在于AB之前,比AB年长。假设C1是C的原始形式,那么C就是C1的伪构型。

回到古音的研究,既然有历史比较语言学的研究方法,也可以进行建构(虽然我觉得通过建构来还原古音真的很玄妙)。具体方法是以《诗经》和《老子》的韵脚(注:都是韵脚),同时参考较老的方言(北方方言不包括)和日语、韩语中的一些借词(想想我们的祖先有多伟大),找出它们的相同点或相似点,模拟古音(我一直不服气)。

论汉语语音的变化(二)

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打打杀杀非常热闹,百姓过不了几天安稳日子——8。史书上的官话改过来就是民族大融合时期(这个说法太霸道了,汉人要融合,匈奴要融合,鲜卑人要融合?)。民族一融合,语言就遭殃——有段时间,我说你好,你说你好,好热闹。所以语音学把这个时期称为过渡时期。

隋代陆法言的《切韵》标志着这一时期的结束和中古时代的开始,是中古音系学研究的开山之作。但我翻了翻这小子的底牌——他其实是个鲜卑人!!!“鲁”姓是孝文帝魏汉化改革后改的(原来的姓很搞笑,我们去查吧,这里就不耍弄了)。只是不知道这一时期的汉族士人都做了些什么。

这个《切韵》比现在的高考参考书好多了,而且在唐宋已经流行了几百年——为什么一定要在科举考试中写诗?诗歌应该押韵。卢法言把同韵的字放在一起,注音,解释,学者都是动手的(啧啧,现在哪个超级老师有这个能力)。唐宋时期的其他韵书,如《唐韵》、《广韵》、《平水韵》都是以切韵为基础的,这是一个新生事物。(如果当时人们有版权意识,吕霄的后人可以收几百年的版税~ ~ ~ ~ ~ ~ ~)

当然,我没有卢法言那么幸运,他也有机会写出《切韵》。据说隋朝统一中国后,高举中华文化大旗,但当时的汉语确实是满目疮痍,尤其是语音。南北语言学家都坚称自己继承了汉语发音的正统(可笑的是,北方经历了五乱,南方混入了吴蛮,没有地道的汉语发音)。一天晚上,来自南北的八位语言学家聚集在卢法言的家里。当然,治疗他们的不是年轻的,而是他的父亲(这个不是另一个,也不是郑小姐事件中的未婚夫)。读书人喝酒自然和外行人不一样,喝着喝着就聊到了语音问题——我的偶像吕霄GG充当了这段对话的记录者(换了我也不会喜欢,但是你喝辣的为什么要我做强制记录者,爸爸,还要给我带服务费!所以我肯定不会成为语言学家)

论汉语语音的变化(三)

这场宴会的结果自然是客人们醉醺醺地回家。几年后,我依稀记得当时老卢已经驾鹤西去了(原来让儿子录音纯粹是自娱自乐,根本不想让奋斗在高考战线上的同学受益,这是一种打脸)。吕霄GG很有野心要编一本韵书,所以他参考了当时的谈话记录,写了一本书《切韵》。

其实很难说中古是什么时候产生的——绝不是一个具体的时间点,切韵之前的南北朝也没有其他韵。但是《切韵》解决了很多语音学历史遗留的问题,把汉语分为四声(别跟我说阴阳上,中古音8是这样的)——平、上、去、入。写诗的时候,平声自然是平的,有上有下。

虽然我不能说《切韵》所收词语的读音完全等同于当时的国家通用语,但《切韵》至少为我们研究古音提供了一份有价值的材料,不会像研究古音那么难。

现在让我们进入正题。事实上,现存的与中古音相似度最高的方言是粤语。现在你应该有了感性的认识。唐朝是典型的中世纪时期。

因此,武攸嗣《大龚铭词》中的现代陕西话在当时是不可能产生的。所有正统历史剧都极力避免让古人说现代语——但谁真的避免了呢?

论汉语语音的变化(四)

五代以后,我相信大部分唐风的XDJM都不是很喜欢,甚至我都不喜欢。对我来说,宋就像一只肥羊——保护不了自己,只会被啃。随着语音本身的发展和其他民族的入侵(官方称之为民族融合),汉语语音也发生了变化。而教育部只是稍微修改了一下高考参考书,考中学者押韵的依据是“韵”(这让我想起几年前中国搞的是市场经济,政治考试中考生不得不说计划经济有多好,典型的计划赶不上形势)。但宋代教育改革的问题并没有前几年的“计划”和“市场”问题严重。另外,中国人有崇拜祖先的倾向,这并没有引起什么轩然大波。

总的来说,把宋朝归入中古是有道理的——四声依然保持。

南宋灭亡后,汉人和汉人都陷入了极大的困境。人们成为四等公民,被迫学习蒙古语(尤其是在北部地区)。这种民族融合的结果(这些词真的很别扭)就是四声发生了严重的变化。简单来说就是“阴阳平分,四声入校”——北方方言(是国家通用语言的基础)的声调都消失了(还好发音不是字),可悲~ ~ ~ ~ ~

当然,写元曲的人不能再用“切韵”(我的偶像吕霄GG的畅销书从此退出历史舞台,55555555 ~ ~ ~ ~),取而代之的是“中原韵”,按照学过普通话的人都知道的阴阳声分为四声。

不愿意接受汉化的元朝终于来回了,但消失的声调再也无法恢复。其实明朝的标准发音和普通话很接近。值得一提的是,入声还保留在吴语、越语、闽语中。

清朝入关后。满语对汉语发音影响不大,只是增加或改变了几个字,不像元代那样“划时代”。

中华民国的国语是北京话,共和国的国家通用语是普通话(和北京话还是有些区别的)。

汉语语音演变的问题(完)

你可能不相信,你一直引以为傲的中国人的共同语,是离原汉语最远的,这确实是事实。

曾经在网上看到有人呼吁学习粤语和吴语,被扣上大汉族主义的帽子。这顶帽子有点太大了,而这个人只是想保护中世纪。

其实汉民族之所以几千年没有灭绝,无非是包容的文化和统一的文字。我无法想象如果中国像欧洲一样使用拼音会是什么样子。

无论如何复兴中世纪,无论普通话是不是胡音,都改变不了我们还是中国人的事实,我们还是在用老祖宗传下来的象形文字。如果我们用心去体会,就能理解先秦的散文,汉赋,六朝的骈文,唐诗,宋词,元曲,明清的小说——祖先传达的是心灵,而不是这些文字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