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自成宫的传说

盘龙山,原名马鞍山,位于米脂市北门外。它是一个独立的土石山包,因形似马鞍而得名。在山的南麓,有建于明朝嘉靖年间的真武祠堂。1643年,李自成在Xi安建立大顺政权后,次年派侄子李过回老家,将原来的马鞍山扩建为宫殿。165438+十月,庄王李自成率军回乡祭祖。见宫中地势雄伟,赐名“盘龙”。

山东毗邻饮马河,南临文平山,西临无定河,北靠银泰山。山上的建筑自上而下顺势而为,占地3300平方米,建筑面积1.700平方米。整个建筑由乐楼、梅花亭、楼、二天门、亭、气象殿、肇庆宫七部分组成。梯田层叠,亭台楼阁交错,山势险要。构思巧妙,规模宏伟。

关于盘龙山上的建筑还有一种说法,就是先有李自成宫,后有真武祖师庙。传说李自成战败后,女真族进入中原,清廷下令铲除大顺王朝所有遗迹。王闯故里的父老思念家乡的英雄,不忍毁宫,先在齐香堂做了真武祖的泥塑,将宫殿改为真武庙,从而保存了宫殿的原有规模。先有祠堂还是先有皇宫,成了后世又一个争议的话题。

宫殿建好后,李自成准备回老家祭祖,但是到了绥德十里铺,突然接到消息,说Xi安的军事形势吃紧,于是连夜返回Xi安。第二年(1644),起义军失败。闯王战败后,清兵来到米脂,企图摧毁大顺的一切遗迹。为了保存这座宫殿,米脂的老乡们在宫殿的正殿和七相殿重建了真武像,并将宫殿伪装成真武庙,才幸免于一把火把。从此,李自成再也没有回过米脂县老家。

据光绪《米脂县志·建筑志·寺观》记载,这座“米脂柔元门(北门)出至盘(盘)龙山下”而建的建筑,是一座“真武庙”,始建于明成化年间。崇祯十六年(1573),在Xi安建立了大顺政权的李自成回到家乡,并在此定居。因此,它也被称为“李白的宫殿”。目前能找到的记载“李自成宫”的最早的书是米脂学者李所著的《永昌演义》(创作于1926-1930,1984年新华出版社出版)。其中365-370页写道,崇祯十六年(1643)冬,李自成命令李过率兵攻燕绥,回到米脂修祖坟,改造马鞍山军营。李过回县后,申智县招募了14000名民夫和2000名工匠分头作业,用了45天完成了祖坟和马鞍山营房两项工程。“马鞍山营地有五个大厅,五个在后大厅,二十个在左,右附属大厅,两个在宫门...“不久李自成回到米脂,后来,”...传令将马鞍山改为盘龙山,正殿叫齐香殿,后殿叫肇庆宫……”“李自成失败后,清廷下令彻底铲除大顺遗迹,当地人觉得不忍心破坏。

暴露杆子,撤退

李自成是陕西米脂人。相关研究者认为,陕西长期以来一直是社会矛盾的焦点。这里土地贫瘠,生产落后,赋役严重,灾荒连年发生,农民生活比其他地区更加困难,阶级矛盾尖锐。这一带也是蒙、汉、回杂居区,是民族斗争激烈的地方。各族人民与明朝统治者的矛盾很深。因此,陕西成为最早酝酿和爆发农民起义的地区。

天启七年(1627)三月,陕西大旱,庄稼绝收。澄城县令张斗耀不顾饥民死活,依然压税压榨农民。白水县农民王二聚集了数百名无法生活的农民。他大声问大家:“谁敢杀知府?”大家异口同声地说:“我敢杀。”于是王二带领饥民进入县城,杀死了张斗耀,揭开了明末农民军起义的序幕。

1644年4月3日,率20万大军向驻守山海关的阿明将军吴三桂进军,打了一场石头仗。二十二日,吴军大败。吴三桂投降清朝摄政王多尔衮,两军联手打败李自成。4月29日,李自成在京称帝,次日逃往Xi安。走之前烧掉故宫和北京的一些建筑。由于洪光在南明建立朝廷,大顺军撤退,很多投降大顺的前明将领回到南明或清朝,于是李自成越来越怀疑,最后杀了李岩等人,造成人心涣散。

目的地的神秘

关于李自成的历史悲剧,早在中国革命胜利1949年,毛泽东就向全党推荐了郭沫若的《沈嘉三百年祭》,警示全党“抗战救国更难”。

李自成死在哪里?300多年来,史学界虽有一些不同的争议,但桐城九宫山殉难说始终占据主导地位。此说已被清初公私著作所撰,如《明史》、《乾隆御批简编》、《隋口略记》、《见闻随笔》、《罪证录》、《怀陵沈嘉遗志》、《知行录》等。

1926年,郭沫若同志随北伐军过桐城时,到九宫山拜谒李自成。后来在《沈嘉三百年祭》中,又指出李自成死于桐城九宫山。

1928年,驻桐城的国民革命军14军第四十九师师长岳森进贡九宫山,用楷书镌刻“李自成墓”碑,高六尺,宽二尺,厚四寸,以取代原来的“李自成墓”碑和两边封建文人竖立的“罗公丹灶”碑,从而打破了贼荒。

1955年,通城县人民委员会在位于县城二花梨的九宫山北麓原李自成墓址上,对李自成墓进行了发掘。时任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郭沫若同志和湖北省委书记王同志亲笔题词。墓室建成后,铜山县高湖乡一民办小学老师质疑历史教学编辑部。该杂志请专家答疑时,认为在铜山县高湖牛脊岭被程九伯杀死的李炎就是李自成。次年,郭沫若同志根据《历史教学》编辑部的初步论证,发表声明,宣布撤销其题词,并将《沈嘉三百年祭》中的“桐城”二字改为“铜山”。1964,历史教学发表专文,进一步证明李自成死于铜山九宫山,三人成市虎,一狗叫,万狗叫。从此,在中国,李自成的《铜山殉道论》取代了桐城的学说,被编入教科书。李自成失败后,他的命运已经不是三百年来的未解之谜,而是一个人为之谜。解放以来,官僚学术机构中的专家学者,缺乏客观、公正、严谨的科学态度,对李自成从桐城九宫山殉难到铜山九宫山殉难的校勘有误,误导一代人。特别是改革开放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学术研究领域不是一片净土。由于文化和经济唱衰的影响,湖南石门和湖北铜山为了争夺旅游和文化资源,各自拉拢一些专家学者,在全国范围内展开了声势浩大的李自成殉难之战,导致在这一历史问题上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混乱。有人认为,李自成到湖南石门嘉善寺隐居出家,享年69岁。这一观点是基于1981年寺院发掘的奉天玉僧墓出土的多件文物,与当地一些李自成出家的故事非常吻合。专家还根据出土的石碑和墓砖上的相关文字、图案推断与陕北的风俗习惯有关,认为这个和尚很可能就是李自成。其实这个奉天玉僧和李自成没有任何关系,把他和李自成联系在一起也是相当荒唐的。有人说,顺治二年(1645),清军攻破潼关,李自成经襄阳入鄂,试图在武昌与明朝连长左良玉联合,左良玉东进南京,攻克南明朝廷“峻青一方”的马士英。李自成于四月进入武昌,但被清军击败。五月在江西再次战败,在湖北铜山县南九宫山被忠于明朝的地方武装杀害。实际上,在这里被程九伯杀死的是李自成的侄子李延,根本不是李自成,而且时间地点与李自成死亡的时间地点完全不同。另一种说法是,李自成战败后隐居在甘肃兰州庆城。事实上,这本手写家谱中记载的李自成和明末农民起义领袖李自成根本不是同一个人,而是同姓。

近300年来,根据官方和民间的随笔、文献记载、家谱、地方志、野史的记载,李自成战败后死于何时何地?总结起来有十几种说法:一说死于桐城九宫山;二是死于铜山九宫山;三说死于千阳罗公山;四说死于郴州九宫山;五说死在广西霞山;六说死在平阳;七说死在宜山;八说禅宗隐居湖南石门嘉善寺,死了;九说死在江西;十说死在湖北黄州等等。只有一个李自成,现在有十几个殉难点,但贴近现实的殉难点只能有一个。可喜的是,近年来,通城县的民间历史爱好者在湖南平江县李自成的侄子李过的后代中发现了1500多份大顺档案,其中关于清军被俘的陈述就有20多条。其中30多处记载显示李自成死于通城县九宫山,与《明史》中的记载完全一致。但在李自成故里米脂县李自成宫纪念馆里,铜山九宫山还是被人打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