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民居建筑能反映出哪些历史文化信息?
从文字资料中可以看出,当时的住宅不仅是庭院形式,庭院形式也开始细化,主要是装饰和享受大自然的味道(这可能是私家园林的萌芽)。
鲍照(414 ~ 466)写梅花,描写中庭院子的景观:“中庭杂树多,多为梅花。问你为什么一个人?我觉得可以是霜中之花,露水中之现实。”
到了隋唐五代,文献和文学中描写的房屋更多了。仅举一例:李商隐《正月拜宅》;
关锁盖青苔,廊深亭闲于此。预言的气氛在月色中令人眩晕,但还是自露锋芒。蝙蝠吹帘转,老鼠翻窗网猜。我不想唱《夜不归宿》。
虽然这是一首悼亡诗,诗中描写的是建筑的美景,但却美如园林建筑。
在绘画上,如晋代画家詹子谦画的《游春图》,将房屋设置在优美的山水环境中;唐代大画家、大诗人王维右在《雪溪图》中描绘了这种生存环境的思想境界。后来的中国山水画,大部分的题材和主题都是生活环境这一理念。
追求与自然为伴,还可以说说最典型的东晋陶渊明。他的代表作《桃花源记》、《还乡诗》等脍炙人口。读这些作品,似乎有一个理想的“可观、可游、宜居”的生活环境。这种状态至今仍为人们所推崇:
盖房子是人情,没有车马。问你能做什么?心远非以自我为中心。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越来越好了,鸟也回来了。这话有道理,我都忘了想说什么了。(“喝酒”)
很少有人不入乡随俗,他们的天性是热爱自然。我溜进了仕途网,已经离开赛场十几年了。笼中的鸟常常依恋过去的森林,池里的鱼向往过去的深渊。我想在Minamino开荒,保持我对田野的谦卑。房子周围是十亩左右的土地,茅草屋的茅草屋。柳树掩映屋檐,桃树掩映院前李烈曼。邻村的邻村隐约可见,村里飘着袅袅炊烟。巷子里几声狗吠,桑树被公鸡叫了一声。家中无尘,虚室有闲。长期被困在没有自由的笼子里,我今天终于回到了森林。(《重返田园居》)
这些诗都表明他看破红尘,愿意构建一个理想的乌托邦式的生活环境。到了唐代,王维、孟浩然等人也表现出了这种精神。
我们只能在一些画作中看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居建筑形式。但如果要确认当时的住宅形态更可靠的图像,还必须寻找当时画的画。
到了隋唐五代,还没有真正的房子。根据刘敦桢的《中国古代建筑史》,“当时文献中所描述的贵族只能从敦煌壁画和其他绘画中得到一些旁证。一些贵族宅邸的大门采用乌头门的形式。房间里有两间主屋用带直窗的回廊相连形成四合院,但也有不完全对称的房子,但回廊形成的院落还是一致的。”
无论是城市住宅、农村住宅、官僚大宅还是民居,建筑结构形式是统一的,空间的布局形式也是统一的。直到近代,民居形式依旧,可以说是三千多年不变。这是中国文化内向性的建筑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