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书上提到的古代战争,在现实历史中真的能派出百万大军吗?

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军队数量应根据具体情况有所区别。比如战国时期,各国频繁出动数十万军队,其中既有战争士兵,也有作为辅助士兵的壮丁,甚至还有民夫。

如果用这种兵力计算规则,那么我军在淮海战役期间不仅要投入60万兵力在野战,而且必须把543万“原民工”,也就是野战的文职人员全部包括进去,也就是总共600万兵力。如何才能在80万敌众叛亲离、得不到人民支持的情况下不败?

春秋时期,国与国之间的对抗,部署的兵力还是有限的,吴军攻打楚国的都城,只有三万兵力。秦国出兵援楚,只用了500辆战车,也就是37500匹马。此后,吴王夫差在夷陵之战中击破了几十万齐军,基本消灭了齐国这个百年大国的世袭贵族,间接促成了“田氏代齐”。

王武:茯茶。

到了战国时期,经过几百年的长期分裂,战国七雄已经形成了一个真正的国家,有了自己的统治精英集团,有了自己的民族意识,以至于在相互吞并的战争中动不动就派出几十万的军队(战兵+辅兵+民夫),把超过十分之一的成年人口投入一场战争,打一场类似现代工业化国家的残酷的全面战争。

商鞅变法后,整个秦国就是一台只有“耕田”二字的战争机器。全国所有的官民,人生目标都是一样的,只有打仗和种田,种田也是为了支援对外扩张和掠夺的战争。其他国家为了在这个残酷的世界上生存,也进行了自己的改革以适应时代,将国家制度改造成不同程度的古典军国主义。

古典军国主义制度是真正的“全民皆兵”。每个成年男子(15 -60岁)都要接受严格的军事训练,按照国家的命令定期去服兵役。他们都是所谓的“预备役人员”,随时可以转为正规军。一旦到了战时,全国会形成“三分之一”甚至“二分之一”的军队,成年妇女和未成年子女会立即动员起来接管国内生产。

在战争时期,战兵和辅兵的区别没有后世那么严格。辅助兵甚至民夫在紧急情况下有武器也会打。成年女性也要随时动员起来,搬运后勤,甚至保卫城市。当然,战国七雄的动员力似乎很强,因为他们的战斗大多是“内线作战”,而不是后世的长途远征。

比如长平之战的关键时刻,秦王直接就地动员河内郡所有15岁以上的男人,直接作为援军阻挡赵的援军,切断他们的粮道。

秦:嬴稷

秦王听说赵食道脱落,王子智在河内。他给百姓一人一秩,过了十五岁,通知长平,挡住了赵的救援和粮食。

再比如李信、蒙恬率兵二十万攻打楚国,楚前子常平君揭竿而起反秦,切断了的后路,导致被楚国的项燕一败涂地。而就在几年前,秦国大将桓琨率领十万大军攻打赵国,被李牧击败。

但在两次损失惨重共计近30万人后,秦王嬴政下令全国“空兵”,迅速调集以王建为首的60万大军,击败项燕的四十万楚军,灭楚。

秦国大将军王建。

王建攻楚的60万大军,当然是战兵和辅兵之和,但也可以随时变成真正的60万大军。只有在一个所有成年男子常年接受正规军事训练的军国主义国家,才能随时把人变成士兵,这对于后来搞征兵的朝代,比如宋朝和明末,是不可想象的。

同时,也正是因为战国七雄都是真正意义上的“国”,所以绝不是袁蜀、王窦建德、陈友谅张士诚等军阀政权所能比拟的,他们隔了一段时间,连决战失败都扛不住。所以不可能指望像后世的内战一样,一方占上风,决战必胜,一战灭国。

所以战国时期打仗的首要目的不是攻城,而是屠杀军队。只要一个国家的青壮年男性大部分被屠杀,这个国家的国力自然会被削弱大半,所以战国很多名将都会有斩首数十万的辉煌战绩。

长平之战,赵军死亡5万,被奸杀40万,全军覆没。死的人肯定是军人,辅助兵,民夫。唐的《人间大屠杀》还会这么仁慈,只杀军人不杀平民?他发动战争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媾和,而是调动赵国所有青壮年男性的潜力,尽可能的削弱。

吴沁安俊:白起

以后的朝代也有类似的例子。以西夏和北宋著名的永乐城之战为例。西夏声称杀了20万宋军就是大胜,而宋朝则坚称只损失了12000多士兵,吃了个小败仗。其实双方都只是在玩一个文字游戏“辅助兵和民工兵是不是兵?”。

真实情况是怎样的?战前宋军有士兵+奴才7万人,民夫654.38+06万人,战后据其统帅说:“永乐城失陷,汉官230人,兵23000余人。”」

也就是说,城池失守给了西夏人,宋朝士兵死亡1.23万,受伤的另行统计。至于宋朝留下来的几百人,宋朝不可能把他们算作自己军队的损失,西夏人当然老老实实不客气地算在自己的歼敌数里。

正是因为后来的封建王朝,尤其是后朝的动员和组织,不能和战国这样的古典军国主义国家相比。所以后世很多学者会认为战国的实力数据不可思议,干脆认为司马迁在史记中夸大其词。

当然,赤壁之战和曹曹骏所谓的“八十万”,纯粹是曹操在书信中用来恫吓孙权的,并不是他的实际实力,而只是为了宣传的所谓“所谓实力”。司马迁还陈述,鸿门宴上,刘邦军实际兵力十万,自称二十万;项羽领导的诸侯联军实际兵力为40万,称为百万。这些数据自然不会有大的误差。

明初建国时,很多地方被几十年的战乱破坏,需要朱元璋强制省际迁移,鼓励人口生产。总人口远不如明末。

但当时明朝皇权政权如旭日东升,组织动员有力。那么朱元璋、徐达、盛丰、傅有德、朱迪,谁没有率领几十万大军申斥方遒呢?

明太祖伟大的皇帝:朱元璋

到了明朝末年,国体病入膏肓,动员和组织已经很低了。因此,倾国之力在萨尔浒战役中只能动员不到10万士兵,在晋松战争中只能动员13万军队。

再看对手满清。根据近代史学家发现的满清档案,萨尔浒之战时,八旗只有7万人左右,以满清八旗为主(明朝末年6.9万人),他们的定口只比大明强1%。

山海关石战时,满洲里只有5万人,八旗蒙古人不到3万,在历次战争中被俘、被征服、投降的有26万多人。八旗男性总人口只有34万。

但由于新崛起的满清政权采用了类似战国七雄的古典兵制,组织动员能力极强。所以在萨尔浒战争和晋松战争的时候,他们最大限度的动员了自己的家族,与同样投入全国使用精锐部队的大明朝相比,他们的部队一点也不落下风。

萨尔浒之战,面对87000精锐明军、13000朝鲜军和10000叶共11万大军的联合压制,亡国在即,先王可汗努尔哈赤下令全国总动员。

后金可汗:努尔哈赤

所以满清八旗,总共不到7万人,却能让努尔哈赤调动5万多军队,2万民夫,妇女、老人、小孩都上阵支援后勤。最终成功歼灭四路明军中的三路,取得了活捉四万余明军的奇迹般胜利。

当然,后金政权之所以能够做到这一点,是因为他们纯粹是在内线作战,从动员到作战的时间比较短。

晋松战争期间,清朝皇太极通过“取三取一”,维持了10万人左右的常备军,最终在洪承畴取得了又一次歼灭过半明军的胜利。

清朝太宗:皇太极

一场石头大战,总* * *清朝只有34万人马,多尔衮“三取一”组织了10多万军队,大破李自成入侵,甚至入关。一年之内,李闯被夷为平地,南京被攻克,占据了明朝大半国土,人口近一亿。

但是满清军队的这些数据都很接近今天,各种史料相互印证,无数专家学者考证,挤掉了水分。那么看了这个只有300年历史的满清现成例子,还有人会对2000多年前的战国七雄的动员和实力产生怀疑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