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变化之心》的感想
看过一部作品,大家心里一定有很多体会。这时候就需要认真思考一下,读后感该怎么写了。那么我们如何写出读后感呢?以下是我对改变心态的思考,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看完《变革之心》1最近在臧老师的推荐下看了《领导力大师约翰·科特的《变革之心》,受益匪浅,尤其是增强紧迫感的第一步,很有启发。我之前在公司推动的销售变革似乎缺少这一步,所以合资工厂的同事没有感觉到变革的必要也就不足为奇了,看到的都是多余的精力和麻烦。
库尔特的书,有许多生动的管理故事,没有推理和想法的空间。但由于其论述深刻,估计一般读者难免晦涩难懂。我试着把自己的经历整理成下图,相信有助于理清这本书的大纲和重点。书中提到的核心理念是,变革重在改变人的行为,不是制定战略和愿景,也不是完善制度和建立文化,而是改变人的行为。
如果你被环保系统提拔为总理,你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改变中国目前的经济增长方式为己任,那么你要改变这些官僚的GDP导向的心态和行为(当然也会伴随着少数后续KPI考核的变化),你会怎么做?
看完了《变化之心2》,在朋友的推荐下终于看完了汉科特的《变化之心》,感觉受益匪浅。其中,变革八步中的第一步:增强忧患意识,可以说是深有体会。任何企业在推动变革时,都可能经常忽略这一步。
其实这本书一开始就解释了为什么这本书叫《变化之心》。笔者认为,在进行大规模变革时,企业面临的核心问题绝对不是战略、结构、文化或制度的问题(当然这些问题都很重要),而是如何改变组织中人的行为。在那些成功的组织中,改变人们行为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改变他们的感受,所以我们必须通过“心”来引领一种改变。在成功的组织变革中,人们总是能够试图以一种能够影响他们感受的方式(而不仅仅是改变他们的思维)来帮助他人观察问题并找到解决方案。
因此,笔者提倡用看-感-变的方式来引领变革,他认为这比分析-思考-变革的方式要有效得多。有些组织对于变革的做法基本上是:分析——思考——变革,因为他们认为只要对大量的数据进行分析,用数据把变革的必要性展示给大家,大家就能接受变革,推动变革的逐步实施,最终达到变革的目的。这本书教给我们的确实是:光用“大脑”分析是不够的。对于那些冷冰冰的没有感情的数据,因为每个人的情况不一样,环境不一样,从中获得的信息不一样,所以每个人的感受都是一样的,所以每个人对改变的看法都会不一样,对改变的态度也就可想而知了。
所以换句话说,通过“心”来改变要比通过“脑”来改变有效得多。希望组织通过“见证”和“感受”来激发这样一种情绪:消除抗拒变革、自满、恐惧等情绪,创造积极、迫切的变革感受,建立有利于变革的人际关系和团队氛围。
《改变之心》这本书里也有很多例子,其中有一个小例子——客户愤怒的视频。
一位客户投诉某公司产品,并声称多次向公司提及,但无人理会。公司负责人向顾客解释说,他们的员工可能不同意他们的投诉。为此,负责人派了几个员工带着相机去拜访客户,录了一段大约15分钟的视频。然后回到公司后,客户的投诉会广播给其他员工。这个时候,通过见证和感受,会建立起一种紧迫感。所有人都意识到客户的抱怨如此强烈。在观看该视频的过程中,员工将:
1,见证——获得非常具体的视觉信息(而不是抽象的数据,比如“我们8%的客户对我们公司的产品不满意”)
2.从客户那里了解真正的问题,并站在客户的角度,感受他们的体验,接收能够影响情绪的信息。
这样,客户的抱怨就可以在整个组织中可视化,进一步放大,及时转化为员工的紧迫感,促进变革的形成。
其实在组织变革的过程中,有一个基本的问题,就是如何改变人的行为。
改变的八步曲:
第一步:增强紧迫感。核心问题不是抽象的紧迫感,而是如何改变那些没有注意到世界在变化,并因此对自己看到的问题束手无策,或者一味抱怨而不采取任何行动的人,如何让人觉得真的有必要改变。
第二步:建立指导团队。核心问题是那些变革领导者的行为,尤其是如何建立人们的信任和责任感。这样团队才能知道整个组织都在改变。
第三步:建立变革愿景以及如何改变人的行为,从而为整个组织的变革建立清晰的愿景和战略。对于那些只知道如何计划的人来说,他们不会建立一个能够使组织成功的愿景。行为上的变化非常剧烈。指导团队必须为组织变革建立正确的愿景和战略。
第四步:有效沟通愿景,如何让足够多的人接受上级传达的愿景和策略,并投入到工作中。
第五步:授权行动,关注人们如何根据组织愿景行动,因为对于一些员工来说,他们必须以完全不同的方式工作。
第六步:创造短期效果。在努力实现组织愿景的过程中,人们对变革的信心和士气不断建立,抵制变革的人越来越少。
第七步:不要放松。在取得一些短期成果后,我们必须树立明确的方向和士气,避免自满和骄傲,保持紧迫感,这样人们就会不断推动变革的浪潮向前发展,直到实现他们的愿景。
第八步。传统是巩固变革成果的非常强大的力量。虽然变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建立了新的规范,但传统行为等因素的影响依然存在,因此必须建立新的、支持性的组织文化,以确保变革的成果得以巩固,业务流程得以固化,新的企业文化得以形成。
看完《变化之心》,第一次看《变化之心》确实受益匪浅,但作为一个领导力大师,库尔特的言论有些深不可测。虽然库尔特在书中有很多管理故事,没有推理和构思的余地,但对于我这样的普通读者来说,还是显得陌生和晦涩。于是想到了用做笔记的方式再读一遍《变化之心》。
书中提到的核心概念是,改变不是战略眼光,也不是制度的改进,更不是文化的建立,而是人类行为的改变。在库尔特看来,效果远胜于通过分析影响人的思维和判断。
这一点我很赞同。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人们越来越注重用户体验,而用户体验的核心就是效率。做读书笔记也是如此。经常发现一本书里的一句话写得很好,很想写下来,但是又受不了那种又慢又低效的抄写模式。这个时候,如果你能通过我的行为做出一个提高记笔记效率的产品,无疑是成功的。
你可以说这是一种噪音,也可以说这是效率。无论如何,我希望有一个更有效的解决方案。所以重读《变化之心》的时候,我选择了《潦草笔记》。它把我的记笔记行为从抄写变成了拍照——通过手机把书上的字拍下来,然后把要记录的部分“画”出来,最后字会自动识别并保存下来,供你添加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