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的政治、军事、经济、社会、科学、文化等各个方面。
政治:
南宋是一个加强中央集权、“强干支弱”的时期。南宋继承了北宋“强干弱支”的政策,在中央和地方权力、官僚、司法、军权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为维护国家内部团结、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国内环境。从用人制度来看,南宋是一个所谓“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时代。南宋时,选士不受家世限制。只要不是重罪犯,即使是工商、杂、僧、农,甚至是杀猪杀牛的屠夫,都可以参加考试授官。南宋科举中状元多为平民。
南宋初年,尚书左右仆从为宰相,中书侍郎。中书侍郎改为政事侍郎,尚书左右官被废。从宰相的官衔来看,三省合并为一省。孝时干脆把尚书左右仆从改为中书左右丞相,得知政事未变(左右丞相,为尚书省督,宋为中书长官)。
南宋皇帝没有内朝,与外朝的党争不止一方。在皇帝怠政期间,权力相起到了维护政权稳定和政治事务运转的作用。在强权政治下,中央决策机构和决策系统的运行机制发生了变化,丞相私邸成为朝廷决策的中心;在文书制度方面,权相的“唐铁”或“御书”乃至权相的亲笔信成为最高行政命令;秦桧建立了独立的金融体系,拥有专属权利;台谏成为权力相人事运作的重要工具;社会和官场对权力相的认知也发生了变化,出现了“言相而不言君”的现象;皇帝往往是空的。
但是,科举社会下的权力政治和皇权思想的界限也非常明显。强权政治缺乏执政基础,士人缺乏政治向心力;权力相不能完全控制皇帝及其周边;权力相的控制力难以渗透到县级政权以下;更重要的是,强权政治时期的财政、人事政策层层传导,损害了主税地主和普通士子的利益,从而形成了广泛的反对力量。强权政治深刻影响了南宋的历史,几乎所有重大事件都发生在强权政治时期。强权政治深刻地改变了当时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军事政策和社会心理。南宋初,权力政治促进了南宋政权的建立和巩固。但在社会矛盾尖锐的南宋末年,以权力为代表的中央权力极大地损害了广大士大夫的利益,加剧了他们的离心力,加速了南宋政权的灭亡。
经济:
南宋帝国和印度洋北岸的阿拉伯帝国构成了当时世界贸易圈的两大轴心。有鉴于此,美国学者马润超将宋朝视为“世界海上贸易大发展史上的第一个时期”。
南宋时水田增加,产量进一步增加。太湖流域的苏州、湖州等地,水稻产量很大。当时有句谚语叫“苏湖熟,天下足”。棉花种植扩展到长江和淮河流域,棉纺织业成为产棉区的主要农村副业,拥有一整套卷、弹、纺、织的棉纺织工具。南宋建造的船只已经装有指南针,抗风能力很强。海外贸易的主要港口有泉州、广州、明州,对外贸易东达日本、朝鲜,西达部分非洲国家。
南宋对中国后来历史发展的影响。直到20世纪初,国内外学者普遍认为宋文华和中国是典型的文化。这些东西很多都是接下来一千年中国最典型的东西,至少在晚唐就开始萌芽,到了宋代就兴盛起来了。南宋开启了中国社会大众化的进程,出现了近代欧洲前夕的一些特征,如大城市的兴起、市民阶层的形成、商业经济的繁荣等。美国、日本学者普遍将宋代的中国称为“近代早期”。南宋时期,全国经济重心完成了从黄河流域到长江流域的历史性转移,这是中国传统社会发展的重大转折。
文化:
南宋是中国古代学术思想的巅峰。日本学者称宋代为“东方的文艺复兴”。中国著名学者刘子健说:“从那时起,中国800年来的文化一直以宋文华和江浙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