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致农村家庭变迁的历史因素
1,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自主经营,农村劳动力流动性增强。
2.随着城市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大量农业人口在城市就业,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正在衰落。
3.随着教育的发展,妇女的受教育水平得到了提高,她们的家庭和社会地位也有了很大的提高。
4.思想解放。
* *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农民的生活形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房屋从草土结构发展到砖瓦结构再到钢筋混凝土结构,从低矮阴暗的平房发展到高大明亮的楼房。
根据对河南省典型农村的调查,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作为主要居住形式的平顶住宅发生了突破性的变革。墙体用砖混合到顶部,顶部的钢筋混凝土预制板代替檩条、椽子、篮筐和混凝土。房子的屋檐上有一条走廊,宽三四尺,也是用钢筋混凝土预制板的柱子支撑着。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这种新的平顶房子一直在向两层发展。
房子内部从墙壁到顶部都刷上了“888”等新漆。
地面用水泥覆盖或铺地砖,外部用水泥缝合。很多人还用各种颜色的瓷砖贴在门窗上,形成华丽的外观。
尤其是头门和厅门的门楣上,瓦片上镶嵌着花卉、仙鹤等吉祥图案的匾额,为屋内增添了温馨亲切的气氛。
近年来,这种钢筋混凝土结构建筑逐渐取代了砖木结构平房,这不仅意味着农村居住条件的改善和生活空间的扩大,也意味着住宅中的空间布局更加趋于合理和专业化,有向城市中的现代公寓或别墅发展的趋势。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我国农村居民人均居住面积1978年为8.1平方米,1997年为22.5平方米。
到2000年,农村人均加固砖木结构住房面积达到15平方米,基本满足了小康阶段的居住要求。
“50年代住草房,70年代住瓦房,80年代住楼房,90年代住洋房”,这是农民生活形态变化的生动写照。
2.居住区由集中向分散发展,独门独户的房子越来越多。
根据鄂西利川市28个典型村的调查资料,总人口从1949年的14966增长到1999年的39348,增长了1.6倍。
由于人口增长,居住区数量也从1258增加到3115,增加了1.5倍。
例如,元宝乡小棠村,人口从解放初的700人增加到1999年的1.797人,居住区从60个增加到1.52个。平针乡桂花村人口由265,438+00人增加到565,438+02人,居民点由9个增加到74个。
同时,从利川的家庭结构来看,四口之家占2192%,五口之家占22.22%,六口之家占14.38%,七口之家占6.86%,八口之家占3.4%。这种家庭结构的变化无疑使村民们生活在一个单一的家庭中。
3.在郊区买房,在城镇建房的农民越来越多。
实行改革开放后,由于做生意的需要,城乡差别依然存在,全国各地都有一部分农民在城镇建房定居。
以上海郊区奉贤县为例。据统计,截至1996年底,全县登记移民28554人,农村购买私房609户,暂住人口1786人,占全县流动人口的67%,其中购买农民二层住宅518户,平房91户。
这些外地买家中,366人来自浙江,126人来自安徽,89人来自江苏,还有一些来自四川、江西、山东、河南、宁夏、吉林等地。
其中,656人从事农业,358人就业,55人从事商业,53人从事种植业和养殖业,35人从事服务业,629人从事其他。
至于买房时间,1990之前只有5户买了外地人在农村的私房,1996有609户买了私房,年涨幅超过60%。
关于分布,丰县21镇200多个行政村,其中江海、庄行、青村镇344户,占全县购房总数的56%。[3]
4.一些富裕村或乡镇企业合并一些薄弱村或贫困村。
村庄合并现象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的山东省,目前正从东部沿海发达地区逐步向中西部地区推进。
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一是乡镇企业发展迅速,一些富裕村和强势企业不能满足自身发展空间,有继续扩大和扩张的需要;二是市场经济的发展对资源流动和重组提出了新的要求;三是村与村之间贫富差距扩大,探索扶贫开发新路子;等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