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战略的历史背景

丝绸之路是一条古老的陆上商业贸易路线,始于古代中国,连接着亚洲、非洲和欧洲。它最初的功能是运输中国古代生产的丝绸、瓷器等商品,后来成为东西方经济、政治、文化交流的主要道路。

从运输方式上,丝绸之路主要分为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

陆上丝绸之路起于中国古都长安(今安),经河西走廊、中亚各国、阿、伊、叙,到达地中海,止于罗马,全长6440公里。

这条路被认为是连接亚欧大陆的古代东西方文明的交汇点,丝绸是最具代表性的商品。

海上丝绸之路是指古代中国与世界其他地区进行经济和文化交流的海上通道。

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从中国东南沿海出发,经过中南半岛和南海国家,跨过印度洋,进入红海,到达东非和欧洲。成为中外贸易和文化交流的海上大通道,促进了沿线国家的共同发展。

中国出口到世界各地的主要商品,从丝绸到瓷器、茶叶,形成了持续吹向全世界的东方文明之风。

特别是宋元时期,中国的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有了很大的提高,指南针的导航能力全面提高,民间的海上贸易也得到发展。

这一时期,中国与世界上60多个国家有直接的“海上丝绸之路”商业往来,引发了西方世界窥见东方文明的大航海时代热潮。

明代郑和下西洋的成功,标志着海上丝绸之路发展的鼎盛时期。

中国的海上丝绸之路主要由三个主要港口组成,即广州、泉州和宁波,以及其他支线港口,如扬州和福州。

广州是世界海上交通史上唯一繁荣了2000多年的港口。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广州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主要港口。

唐宋时期,广州成为中国最大的港口,明末清初海禁。广州长期处于“一站式贸易”的局面;宋末至元代,泉州成为中国最大的港口,与亚历山大港并称为“天下第一大港”。后来因明清海禁而衰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的海上丝绸之路起点是泉州;东汉初年,宁波与日本有交往,到了唐代,成为中国的大港口之一。到了宋代,北方的外贸口岸先后被辽、金占领,或受战乱影响,大量外贸转移到宁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