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是如何造水字的?

古代人工河靠船闸控制水面。中国是最早建造船闸的国家。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开凿运河,设置陡门,又称斗门(现称水闸),调节斗门前后水位差,使船只在有水位差的水道上通行。这种陡门构成单闸,简称单闸,也叫半闸。南宋景平年间(公元423-424年),在长江上(今江苏省扬州市扬子桥)修建了两座陡峭的城门。通过依次开启和关闭两个陡门,控制两个陡门之间的水位,船舶就可以克服水位差,向上或向下航行。宋永熙年间(公元984-987年),在西河(今江苏淮安至淮阴间运河)修建了两道陡坎,间距50步(约76米)。陡峭的大门配备了输水设备。这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西河闸,是现代船闸的雏形。

淮南的水运航道是筑坝蓄水的。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的。相传赵伯岱是东晋谢安所建。但根据李敖《濑南录》中的相关记载,赵伯岱在唐代还是一条平川,不可能在谢安筑坝。在天盛时期,排岸署右辅陶就开始提出修建复式水闸调节水位差,以解决船只过坝难的问题。当时,工部博士钟勋和司文使张伦成为主要和副托运人。上表请求朝廷推广这一做法,于是周振大院大门建成。每年可节省500名军官和125万杂费。按照旧的船运方法,每船装载的石头不超过300块。复式闸门建成后,最初可装载400块石头。后来装载量逐渐增加,官船可达700石;私人船只可以装800多袋,每袋重两石。此后,北沈、赵波、龙州、山茱萸等水坝相继废除旧制度,代之以新制度,水运的便利功能至今仍在发挥。我曾在元丰年间路过周振,在江亭后面的淤泥中发现一块掉落的石碑,上面刻着胡武平写的《周振开闸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