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和帝杀外戚的故事(1)
汉武帝刘钊继位时,年仅10岁,他的母亲窦太后立他为王朝的统治者。这么年轻就登上皇帝的宝座,在东汉历史上是史无前例的,但也不是前无古人,因为从皇帝朝代开始,外戚和宦官就相继登上政治舞台,轮流掌握国家的实权,而且根据他们的需要,皇帝越年轻越方便控制,所以皇帝之后的东汉皇帝一个比一个年轻,有的简直太小了。
河底在东汉的地位,就像元帝在西汉的地位。无论是后人津津乐道的《赵璇中兴》还是《张明志》,即使隐藏的社会矛盾越来越尖锐,表面上依然是一派太平景象。直到元帝和皇帝时代,它才开始显著衰落。虽然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但这两位皇帝的个人弱点无疑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在皇朝初期,都史兄弟几乎完全控制了政治事务。当时,名义上最显赫的官职是教师。窦宪见前邱邓彪胆小怕事,名声甚大,便推荐邓彪为师。之后,窦宪想做点什么。在外朝,他命令邓彪带领官员出战,在内朝,他恳求窦太后加封批准,一切畅通无阻。
然而,窦宪并没有快乐多久。张死后不久,齐王的儿子来到洛阳,与窦太后勾搭上了。窦宪害怕常陆会夺取政权,所以他派了一个刺客去刺杀常陆,并指责常陆的弟弟侯莉刘刚。毕竟纸里没有火。窦太后知道真相后大怒,要严惩窦宪。情急之下,窦宪请求领兵去匈奴赔罪。
永元元年(89年)六月,南匈奴派使者恳求汉朝出兵攻打北匈奴。于是窦太后派窦宪为总教头,吴金耿丙为副将,从北军和边境各县征召近万名士兵,联合南匈奴左谷王世子的一万多骑兵,策马出伊曼谷。与此同时,南单于率领万骑出谷,辽国大将率领八千羌兵,与左安国万骑出阳塞,南出匈奴,三路并进,共同征服北匈奴。
双方主力在吉罗山(今蒙古额布根山)交战。最终汉军取得胜利,斩首13000,俘获牲畜一百多万,北可汗兵败而逃。战争结束后,包括文都苏、日喀则、武文在内的81匈奴部落投降汉朝,总人口超过20万。窦宪五十六攻到了杨希嫣山(今蒙古杭爱山)脚下,还派班固写了一篇功德文章,刻在石碑上,立在山上。
退兵前,窦宪命司马武、梁带着书信、黄金、锦缎追击北单于,并向他宣示汉朝的韦德,表示若仍拒不投降,只有死路一条。凡是吴允、梁讽刺的地方,匈奴人就纷纷来投敌,前后超过一万人。最后在西海岸追到了北单于,北单于当场下跪,接受圣旨,并派弟弟尤文玉到洛阳商议投降事宜。
窦宪立下大功,凯旋而归。永元二年(90)九月,窦太后降旨拜他为将军,职位在三公之上,太傅之下。本来将军的地位略低于三公,现在因为这个外戚而高于三公。当年10月,南匈奴再次出兵攻打北匈奴,俘虏北单于妻儿5人,斩首8000人,俘虏数千人。窦宪看到北匈奴即将灭亡,我为什么要接受他的投降?于是,他向皇帝上奏,誓要彻底扫除边患。
永元三年(91)二月,窦宪派耿奎、任尚等人领兵出居延堡,在金尾山(今蒙古阿尔泰山)大败北匈奴单于,北单于率残部西逃,从此销声匿迹。汉军五千多里还能打胜仗,这是个奇迹,是中匈战争爆发以来从未有过的。
窦宪平定北匈奴,声名大噪。从此,都史兄弟对朝纲更加驾轻就熟,连窦太后都无法约束。而皇帝长大后,看到朝廷大事都是由叔父们编造的,心里很不情愿,偶尔露出厌烦之色,被窦宪等人看到,就想废黜皇帝,另立一个更年轻、容易控制的侄子当皇帝。当他和皇帝得知他们叔叔的设计后,他们准备先发制人,但他们虽然是皇帝,却是孤军奋战。他们应该向谁咨询?他想了想,最后想到了太监和钩盾使郑忠。
郑中子生于时令,机警精于算计。当时里面是太监,外面是朝廷大臣。所有人都奉承窦的家人,但只有郑忠拒绝与他们同流合污。于是,何棣秘密召集郑忠商议,制定了剥夺窦兵权的计划。
永元四年(1992年)六月,皇帝何突然造访,命直隶校尉、五品校尉等军官带兵严守南宫、北宫,并封闭洛阳城门,搜捕邓蝶、、、等窦家人的追随者。立即全部斩首,家人被流放到合浦(今广东东北)。禁卫军被控制后,皇帝派人收集窦宪将军的印章,并改变他的冠军侯,并要求所有的都史兄弟回去住在封地。窦宪、都嘟和窦靖三人回到封地后不久,就奉命自杀。只有窦宣因为表现良好,加上河南尹张謇的一封信,才暂时幸免于死。
就这样,都史家族连同轩玥一起在瞬间被毁灭了。当时他跟皇帝才14岁,是不可多得的奇才。不过俗话说“年轻不一定好”,汉武帝和狄大概就是做了他这辈子这么一件大事和好事。他踢走了窦太后和窦宪,亲自掌权,只比他的母亲和叔叔更惨。
对了,因为卷入窦宪案,历史学家班固也被捕入狱,不久死于狱中。班固一直想学习《史记》的体裁,创作一部全面反映西汉的断代史。不幸的是,他在完成之前就去世了。班固除了哥哥班超,还有一个妹妹叫班昭。因为嫁给了曹寿,所以被称为曹大甲,学识也非常优秀。于是他和皇帝下诏,让班昭继承哥哥未竟的事业。这部由班固创制,并由班昭和大学者马融之弟马旭增补的史书,被称为《汉书》,又称《前汉书》,后人可称为《史记》。
因为郑忠的帮助,何棣灭了窦家,感受到了他的贡献,于是任命郑忠为大长秋参政——这是东汉宦官掌权的开始。其实最初的恶果是从光武帝时代就种下的。东汉以前,朝廷有宦官、士人,光武帝任用宦官,包括皇帝身边亲信谋士中的勤侍、黄门侍郎,负责传递内外信息。此后,大部分落入宦官之手。东汉时期,内朝权力大于外朝,内朝大臣要通过宦官与皇帝接触,必然会受到宦官的牵制。
除了联合宦官打败外戚,永元十四年(102)十一月,皇帝何做了一件以前没人敢做的事。他甚至把郑中定为颜(阴超)的故乡——宦官能封侯,这是开始。东汉外戚把持朝政后,宦官势力也正式登上历史舞台,前后只差几年,都是与皇帝合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