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简史

印度历史

1947以前,印度的历史疆域包括现在的印度共和国、巴基斯坦伊斯兰共和国和孟加拉人民共和国。1947之后的历史疆域只包括印度共和国现有的疆域。中国史书《史记·大宛列传》称印度为身毒;《后汉书·西域传》等人称之为天竺;玄奘《大唐西域记》原称印度。

史前印度(公元前600年前)最重要的文化是印度河流域文化(又称哈拉帕文化)和恒河文化。印度河流域文化是青铜时代文化,存在于公元前2350年至公元前1750年之间。成熟于公元前2200年至公元前2000年,最重要的城市是哈拉帕和摩亨佐律界英豪,大约在公元前1750年消失(参见印度河文明)。然而,哈拉帕文化仍然保留在古吉拉特邦、拉贾斯坦邦和北方邦。

恒河文化繁荣于公元前1800年至公元前600年,是印度著名的吠陀时代。吠陀时代可以分为早期和晚期。早期为梨俱吠陀时期,约为公元前1800年~公元前1000年。后期约为公元前1000 ~公元前600年。早期经典中很少提到家庭,社会还是部落的;后期,部落社会分裂为瓦尔纳的四个社会。四种瓦尔纳中,首陀罗是最下层,吠陀是中层,赫鲁晓夫和婆罗门是上层。

古印度(公元前600年-公元800年)的历史特点在于瓦尔纳制度的建立及其向种姓制度的转化,部落社会的同化及其向国家的转化,赠地制度的兴起及其向封建制度的转化,佛教由盛转衰,新婆罗门教的兴起及其向印度教的转化。

从吠陀时代结束(600年前)到莫杰托王国孔雀王朝,历时400多年的佛陀时期(6 ~ 2世纪前),是继印度河文化城繁荣之后的第二个城市繁荣时期。这期间释迦牟尼创立了佛教,大雄创立了耆那教。佛教文献记载,公元前6世纪初,印度有16个国家。其中主要有墨界陀、甲尸、左萨罗、后记左罗、古鲁、普者罗、犍陀罗等。在这一时期的列强中,瓦尔纳的等级制度取代了部落制度。君主和战士成为Khshatriya,牧师和教师成为婆罗门,农民和纳税人成为吠陀,服务于以上三个层次的劳动者成为首陀罗。

孔雀王朝时期(公元前322年~公元前65438年+公元前085年),莫杰托王国孔雀王朝的建立者是与佛陀同时代的比皮弥罗。在孔雀王朝,只有国王才有权拥有常备军和接受朝贡。国王的掌权标志着与婆罗门长期斗争的胜利,但婆罗门仍然掌握着孔雀王朝的大权。阿育王统治时期,古印度奴隶君主制的中央集权统治达到了顶峰。

外敌入侵时期(公元前200年-公元200年),孔雀王朝灭亡后,印度西北部有外敌入侵。首先,公元前2世纪初,中亚的夏季希腊人入侵印度西北部。然后就是其余人的入侵,塞尔维亚人和大月氏。其中最重要的是圭双帝国在印度的统治。库朱拉·卡迪塞斯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国家越来越强大,入侵印度,消灭了印度境内的大夏残余。在颜高真和甘尼谢加统治时期,他们不断入侵印度,从西印度到恒河流域中部都被纳入了归爽帝国的版图。在Kaneshega的支持和保护下,大乘佛教在印度兴起。小乘佛教流行于锡兰、缅甸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