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杭历史名人

“中州自古忠良,千年留香。”自古以来,忠臣良将无数,许多历史名人也长期居住在忠州。中州以忠义著称。作为一个中州人,我很自豪。

最近浏览了一些关于中州的史料,发现有些史料记载模糊,忠县对一些历史人物在中州事迹的描述也值得商榷。所以写下这段文字,希望方嘉能纠正它。因为大部分信息来源于网络,所以我称之为网络考古。其实我对考古学一窍不通,这些话也不全是考古学。

唐代诗人杜丽的新乐府诗为数不多。白居易,16岁就在长安出了名的诗人,名气赶上了杜丽,是唐代三大诗人之一。唐元和十四年,白居易调任中州刺史,在偏远的中州为官两年,直至被召回长安。因为白公在中州有很多美德,中州人民为他修建了白公庙,永远纪念他。

我去过白公庙三次,一次是初中的时候,一次是高中毕业的时候,最后一次是两年前。坦白说,我对白公庙印象不深。房子比较老,文物也不多,因为游客比较少,也没有专人讲解。但站在白公庙前,默读“一泽被常思贤刺,山河姓,宏篇映日月千古大诗人”的对联,还是难免会想到古人的情怀。据说最近白公庙翻修了,搬来了一些著名的文物,让人很期待。但是在忠县很多官方和民间网站上对白公庙的介绍中,都说忠县白公庙是全国第二,是最大的卖点,其他方面的介绍略显苍白。我觉得有点不对劲。

事实上,中国至少有三个百工祠,除了洛阳和中州,分别位于苏州、杭州和九江(古称江州)。比如苏州虎丘有一座白庙,对联是“唐代诗人杜丽,新乐府屈指可数;苏州怀词诗胡山的《宋还留三亩老祠堂》。九江白公庙的对联是“但人有遗;我曾经写过一首诗。”杭州白公庙的对联比较多。相对于偏远的中州,这些地方的经济文化一直以来都要发达的多,所以虽然白公在这些地方才两三年,但是在很多人的印象中,白公在这些地方留下的故事要多得多。白公在苏杭江州时,或后来怀念时所作的许多诗,都是脍炙人口的,如长诗《琵琶行》、《忆江南》等,千古传唱。他还在苏州和杭州修建了水坝,这两个地方现在仍有白公堤或白堤的遗迹,尽管并非都是白公所修建的。江南有很多关于白公的故事,江南人民不遗余力地纪念白公。

白公能在中州留下一段佳话,真的很难得吗?白帮待中州差,是因为古中州的偏僻落后,州民的古朴少文化吗?当然不是。白公是个什么样的人?他会不会有点势利?事实是,白公根本没有亏待中州,甚至实际上对中州更好。而白公留给中州的不是一点点,有些是中州独享的。

白公来中州两年多了。和其他地方的他一样,他一直勤政爱民,为人民做了很多事。他还留下了许多将会流传千古的诗篇,民间也流传着许多关于他的美丽传说。可惜白公在中州没有写出一首可以与《琵琶行》《长恨歌》相媲美的长诗。不过从另一方面来说,这是白公和中州的福气。因为应该是江州司马写的“我们都不快乐——到天尽头我们相见。我们理解。熟人有什么关系?”,升任中州刺史的白公迎来了政治上的转折,心情一直都很愉快。白公来到中州,很快就学会了巴基斯坦当地的口音。他爱中州人民,中州人民也爱他。中州的人真的很单纯。白公受教,中州将焕然一新,百姓将幸福,白公也将幸福。闲暇时,白人行会喝着巴基斯坦特有的葡萄酒,唱着“蛮战”的歌曲。此时的白公是个太平太守,只为幸福而歌。

白公留给忠县最大的实物是东坡。白公一直喜欢种花种草种树,在中州任职期间,是他一生中种花种树最勤快的时候。他在中州东坡种植桃、杏、李、柳、荔枝、杜鹃等花树。——小时候喜欢吃酸酸的杜鹃花(就是野生的杜鹃花),大概是白公从江州移植过来的。在他的带领下,原本不喜欢花的巴人慢慢学会了爱花种花。白公在中州的快乐心情,对人民的热爱,以及他的政治远见,都体现在他的《东坡两朵花》、《卜东坡》等诗作中。从这些诗中,我们可以看出,白公在种花上是毫不犹豫地花钱的:“用钱买花,就种在城东坡上。”白公种花很勤快:“天天引童子仆,莲锄仍定渠。绘土至根,引泉灌溉其枯。”白公对一切花一视同仁:“但买花者,不仅限于桃、杏、李。百果人参杂,千枝先开。”白公痴迷东坡种花:“登东坡,晚登东坡。东坡爱什么?爱这棵新树。”“孤复独唱,不觉月天。...但我醉得一整天都回不去了。”白公爱民如花,养民如花:“养树与养民有何分别?”?要想枝繁叶茂,首先要救根。...“而白公栽花种树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爱惜中州。他在《种荔枝》诗中说:“红珍珠诚可爱,白发太守傻。十年后,我知道谁在那里,我种荔枝来自宫廷。"在种花的过程中,白公逐渐养成了乐天知命的思想:"停植水边歇,抬头自思。财富不是希望,名望必须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