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阅读历史书

怎么看历史书?

买历史书不难。很多人买了一大卷史记或者当镜子,回家就啃不下去了。印章没开封就卖二手,只是因为受不了,嚼不动。除了文言文的障碍(很多白话版本都有),也和大家没有集思广益总结,没有找到安慰点和兴趣点有关。

?那么怎么看历史书呢?我没看过多久,也说不准。我觉得应该先集思广益,把读史书的所有窍门都列出来,把兴趣点、方法、切入角度都列出来,然后互相学习,这样才能带着这些兴趣继续读下去。

我的方法是:

1)相关基础辅材准备就绪。地图集、词典、编年史等。懒法:用阅读器查字典比较快。

2)版本。史书和儒家经典不同,要读繁体字和竖体字。我选择简化字横排白文(无笔记),可以发挥我一次读十行的坏习惯,也可以把我的发音记在本子上。史书不同于经典,文言文相对简单。看了几卷就习惯了。可以看小说直接猜。感觉读白话文就像是用开水洗过的好菜,没有那种味道。只有在遇到经典片段时,才仔细阅读笔记。我们不学,没必要把笔记看完整。注释版容易打断阅读的连续性,我不习惯。

好了,现在来说说读书。先说《左传》的角度:

先看这个国家的地缘政治。是小国还是大国,是姬姓国家,是在中原中部还是在外围,就是看他的地缘政治。这些信息可以理解为什么有的国家爱抱团取暖,有的国家结婚几百年了。

第二,看看这个时代的君主是谁(自己做个表或者把现成的年表做成电子版,方便参考),然后向这个和他同龄的君主学习,同时期的其他国家的其他君主是谁。他们之间有什么历史联盟?假期?战争?哪些国家结盟了?哪些国家参与了发起的联盟,哪些国家没有参与?这些信息对我们了解历史很有帮助。我们不希望学生考试,并不是说要死记硬背历史上发生的事情。我们想回答问题并理解其中的逻辑。如果历史不这样做,它会怎样发展?君主被选会有哪些可能的替代方案,在历史上会导致哪些其他结果?我们用历史来梳理我们的情感和逻辑,从中得到一些教训来指导我们今天的人生思想。这是我们的目的。

第三,我们正在从其他角度看一些史料,即特别关注一些西方对中国历史的研究。纵观西方学者对中国史的研究,它有一个特别的地方,那就是相对客观,大部分不是基于史料和文化解读。完全是从生产力发展或者地理、天文等方面来论述的。从现在的角度来看,有一点古代上帝的视角,但是这个视角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当时为什么会是这样的发展,为什么春秋时期的诸侯互相退位,战国时期为了争夺这个皇位和权力,父子之间互相残杀。

我刚看完秦。就说秦吧。秦国为什么最终统一了六国?其实这个PK过程持续了几百年。人们一般从秦的改革来解读,即秦国的实力因为改革而变得强大。但如果从生产力发展、地缘政治等方面去解读,就会有新的感受和观点。

有人说,正是因为秦国地处中原西部边缘,有固信挡住了它与六国的这场PK,所以它才能在角落里默默成长壮大。直到吞并西戎国,实力远超一般。

首先,生产力。大规模冶炼技术和农耕技术的领先,国家对铁制工具等优越农具的推广使用,以及养牛业的普及,使农业达到了非常先进的水平。大规模冶炼技术意味着军备竞赛处于领先地位。农业稳定不断为发动战争提供粮草。(哈佛中国史,剑桥中国史...)

第二,政治上,政治改革也带来了相对固定的政治制度。秦能严格依法治国,这样无论谁当君主,都会沿着前任的方向继续前进,稳步发展。

第三,全民军事化。军事化使整个社会变得铁板一块。因为秦把家闭门建在西戎一隅,可以不用其他根深蒂固的礼法就可以军事化全国。全面贯彻和传播这样一种剑走偏锋的极端民族政策,并不简单。

内部:一开始只是靠一个君主的支持。君主死后,改革者延续改革机制,供贵族泄愤。这很聪明。

外景:很明显,这和它在角落里独特的地理位置有很大关系。秦国的军事化比中原国家容易。因为贵族阶层没有根深蒂固的礼法观念,可以在全国当兵,全国不崇尚文化但重视农业,有高效的公务员队伍。这些都是文化和伦理发达的六国望尘莫及的。

所以秦经过几代人的酝酿,终于变成了杀出中原的恶狼。

最后,如果你能看,你会更感兴趣,然后你就可以研究你感兴趣的东西了。我对冷兵器时代的战争方法感兴趣…

?为了了解史书中的战争,我看了史记和著名的台湾省中国战史电子版(纸质版太贵)。哦,我的天啊!用图片太详细了。快乐飞翔...

副作用:我看完没地方炫耀了。我抓到老虎每天散步,听我的历史课。他不知道该惹谁,只好白天上班,晚上上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