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袁隆平逝世一周年之际,纪念这位为了养活我们而奋斗一生的老人。

1929八月凌晨13农历七月初九,北京协和医院。

一声婴儿的啼哭响彻产房。助产士熟练地剪断脐带,轻轻为孩子擦拭身体。

此时,婴儿睁开了黑色的眼睛,看着面前的医生。

当他们面面相觑时,医生忍不住笑了。

谁也没有料到,这将是一次世纪盛会——两位在不同领域享有盛誉的顶级专家以这种独特的方式相遇。

接生的医生叫林,是著名的妇产科医生,有“千婴之母”之称。

而这个新生儿,就是未来的“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袁隆平出生于知识分子家庭,父亲袁兴烈毕业于国立东南大学。他当过西北军将领孙连仲的秘书,后调到南京国民政府侨务委员会任事务科长。

我的母亲华静早年是江苏镇江教会学校的一名高中生,她能说一口流利的英语。袁隆平的英语启蒙来自他的母亲。英语成了他最擅长的科目,在考试中很容易得高分。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年幼的袁隆平随父母南迁。一路上,战争和饥饿给人类带来的苦难景象刻在了他的心里。

日本飞机在空中盘旋,随时会投下炸弹。当孩子们看到农民冒着生命危险在稻田里种秧苗时,他们深感忧虑。

他妈妈语重心长地告诉他:“人是错了一段时间,却错了一年。”

他搬到了重庆的省会重庆,袁隆平一家在那里生活了几年。那时,袁的家在河边。

重庆经常被空袭,警报响了。所有其他的孩子都拼命跑向防空洞。只有袁隆平选择在这个时候带着弟弟去嘉陵江边玩。

这时,父亲正拿着军用望远镜盯着他们。看到两个孩子跳入水中,父亲会及时赶到,把他们背回来。

袁隆平为此挨了不少打。

也许是因为这段住在嘉陵江边的经历,袁隆平很擅长游泳。

高中的时候汉口赛区男子100米自由泳第一名,后来湖北省男子100米自由泳第二名。

袁隆平在农业上的成功也与他的童年经历有关。

我在汉口扶轮小学一年级的时候,老师带着我的学生去参观一个大户人家的园艺场。

我看到玫瑰色的桃子挂在树枝上,一串串的葡萄和各种各样的花覆盖着花园。花果的香味让年轻的袁隆平第一次感受到了农学的魅力。

电影《摩登时代》中的镜头更让袁隆平印象深刻。农场主人可以伸出窗外摘水果吃;奶牛过来用杯子挤一杯牛奶,你可以直接喝。它非常漂亮和有趣。

年轻的袁隆平在心里种下了将来学农学的种子。

在填报大学志愿的时候,父亲就已经为儿子做好了打算,那就是报考自己的母校东南大学,以后走事业之路。

但19岁的袁隆平说:“我想学农学,将来当农业科学家。”父母打不过袁隆平,他只好走了。

65438到0953,袁隆平从西南农学院毕业,分配到湖南安江农校当老师。

这条路显然走对了。过了几年,袁隆平真的名满天下了。

但鲜为人知的是,上大学的时候,袁隆平的理想竟然是成为一名优秀的飞行员或者职业游泳运动员。

在西南农学院就读期间,22岁的袁隆平(音译)报名参加了飞行员考试。

他在重庆西南农学院800名学生中脱颖而出,通过36项严格的体检项目,入选空军预科班。

校报到的前一天,袁隆平被通知不用去了。国家新政策,大学生需要更多的从事经济建设,不允许参军。

同年,游泳健将袁隆平代表川东,赴成都参加西南联泳锦标赛。本次比赛前三名全部进入国家队,袁隆平名列第四,最终无缘国家游泳队。

后来袁隆平把失利的原因归结于成都好吃的小吃太多,以至于赛前吃了个饱,没发挥好。

想当飞行员,想入选国家游泳队的袁隆平,最后还是和平地去了农业。

22岁那年,袁隆平遭遇了人生的两次不如意。

但是,与日后的成就相比。这些遗憾不是他个人的,甚至是全人类的大幸。

期待蓝天碧水,最终选择了地球。

23岁的袁隆平收拾行囊,来到湖南怀化安江农业学校任教,主要从事甘薯育种的研究和教学工作。

不久,年轻的袁隆平,迎来了三年自然灾害的噩梦。

从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人们印象最深的应该是“饥饿”。

袁隆平曾回忆,自己平时是个不爱吃肉的人。但那三年里,他每天都梦想着吃肉,饿了之后就绞尽脑汁想着怎么找点吃的填填肚子。

多年后,袁隆平回忆那段生活说:“肚子空空的,身体虚弱,腿没劲。晚上睡觉,床是凉的,一直热着睡不着,身体也没力气。”

有一次,袁隆平出门回来,看见地里、路边躺着五个快饿死的人。这一幕人间悲剧深深地伤害了他。

饥饿是世界上最大的灾难。

作为一名农业工人,他知道只有增加粮食产量才能养活更多的人。

后来,袁隆平做了一个奇怪的梦。他看到很多人坐在巨大的稻穗下乘凉,大家再也不用担心吃不饱肚子了。

梦醒之后,袁隆平决定开始自己的科研,实现自己养活所有人的梦想。

1961年7月,袁隆平在水稻试验田培育出第一代杂交水稻,水稻产量大幅提高。

1966在国家科委和省政府的支持下,袁隆平牵头成立了水稻雄性不育研究组。

在随后的几十年里,袁隆平和他的团队不断改良杂交水稻种子,大大提高了水稻产量。

袁隆平的科学成就不仅帮助中国人民远离饥饿,也给世界人民带来了福音。

他帮助非洲人民学会种植杂交水稻,提高粮食产量,让长期挨饿的非洲人民不再挨饿。

还在盐碱地成功种植了海水稻,在沙漠中帮助了迪拜人民,实现了亩产破千斤的奇迹。

袁隆平因其卓越的贡献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无数荣誉涌入,袁隆平却一如既往地奔波在田间地头。

在他看来,名利都不算什么,工作的最终意义是提高粮食产量,用有限的土地养活更多的人。

对于每一个科学家来说,从事科研都会面临无数的困难、失败和曲折,袁隆平也不例外。

在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袁隆平遭受了不公正的待遇,精心培育的实验苗毁于一旦,岁月的心血毁于一旦。

遭受重创的袁隆平把剩下的树苗藏在一个苹果园的沟里,继续耕种。

然而,这些剩余的幼苗在一夜之间被拔掉了。

袁隆平找遍了苹果园的每个角落,疯狂地寻找。最后,在一口井里,发现了几株残存的幼苗。他跳进井里,捞出五棵树。

凭借这5株幼苗,袁隆平发现了第一株天然雄性不育植物,并在接下来的几年里,进行了进一步的培育实验,最终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为了研究杂交水稻,袁隆平走遍全国,长年泡在稻田里,严重的肠胃和皮肤病困扰了他多年。

平时袁隆平只要在外面吃饭,就会拉肚子。所以他在饮食上是严格控制的。只能在家里吃,只能吃某些产地的食物。

很多年来,袁隆平几乎不能在外地过夜,无论调研还是开会。因为身体会严重不适,皮炎发作,瘙痒难耐。

实在没办法。袁老睡前用暖水瓶的瓶塞烫身体。就这样,我们只能勉强过夜。

为了中国人的饭碗,袁隆平付出了太多!

经过几十年的奋斗和努力,杂交水稻不断得到提高。中国创造了用世界7%的耕地养活世界23%人口的奇迹。

在央视《面对面》栏目中,袁隆平讲述了他年轻时看到的饥饿给他带来的震撼和悲伤。

主持人问“你是不是特别害怕这样的场景再次出现?”

老人严肃地重复道:“不可能,不可能。”

其实很多人并不真正了解袁隆平的杂交水稻在全国起到了什么作用。

几千年来,中国历代王朝从未彻底解决过中国人的吃饭问题。历史上,有许多席卷全国的饥荒事件。

人间炼狱,遍地饥荒,史书记载得清清楚楚。

现在,中国不仅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还用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世界23%的人口。即使在极端条件下,它也有能力养活中国人。

比如俄乌战争期间,其他国家为粮食问题绞尽脑汁;而中国则是有条不紊,总比走来走去好。

这是因为袁隆平团队研发的杂交双季稻亩产达到了惊人的1.500公斤。可以说,中国有足够的粮食生产能力保证人民不挨饿。

同时,袁隆平还发明了海水稻。

这是一种可以在盐碱地种植的水稻,最高亩产800斤。

中国有6543.8+0.5亿亩不适宜耕种的盐碱地,闲置了几千年。

但是现在,袁隆平发明了海水稻。

6543.8+0.5亿亩盐碱地中,可种植海水稻2亿亩。

要知道,我国耕地红线只有654.38+0.8亿亩。也就是说,正常情况下,654.38+0.8亿亩土地可以养活全中国人。

袁隆平发明海水稻,让中国多了两亿亩耕地。

如果有一天,中国面临战争,意外的灾难,或者国际封锁。我们可以随时动用2亿亩储备农田来种植海水稻。

高产杂交水稻种子可用于种植2亿亩海水稻耕地,这是中国粮食安全的双保险。

无论如何,中国人民再也不会挨饿了。

是袁隆平为中国筑起了一座坚不可摧的粮食长城。

2021,湖南长沙,5月22日。

细雨惆怅,悲伤的情绪弥漫整个城市。中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慢慢闭上眼睛,结束了他波澜壮阔的一生。

92年前,北平的乱世,他仿佛生来就有使命。92年后,在繁华的长沙,大地之子终于回到了生命的源头。

转眼间,王先生去世已经整整一年了。

这辈子,他没有享受过任何快乐,无论是在稻田里,还是在去稻田的路上。拖着老弱病残的身体,工作到九十年代。

国士无双,元老先生当之无愧。

我们每个人都应该记住这位伟大的科学家为国家和人民做出的巨大贡献。

你辛苦了一辈子,在天上好好休息吧!

这个盛世没有饥饿,请放心!

。结束。

文|天山月亮

编辑|李仁港

排版|毛毛雨

往期推荐文章:

中国女科学家几个月内破解了美国两个顶级安全代码,美国:赶紧停止使用。

神童变成白眼狼,叛逃美国,却为中国带出20个人才。美国傻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