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天酱油和东北味噌的区别。

中国有句话,叫“出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

这七件事的顺序不是随机的。仔细想想,会发现有据可循。

先有“饭”的温饱,再有“油盐”的调味,再有“酱醋”的消食助食。以上前提条件都具备了,最后还有奢侈消遣的“茶”。

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智慧和处理事情的谨慎。现在,这“七件事”已经天天见了,含义也发生了变化,尤其是排在第五位的“酱”。

现在,你可能觉得是“酱油”。其实酱油是宋代以后才出现的,所以这个酱是指甜面酱、豆瓣酱等酱类。

这是一种由外界微生物发酵而成的咸中带甜的调味品,具有开胃健脾的功效,同时也应该称之为“消食”。

“百吃不厌精,无微不至”的孔子,对饮食非常讲究。他的《八不吃》里有这么一句话:没有酱,就没有菜!

那就是说:如果你找不到适合这种食物的酱料,就不要吃。

当然,当时调味品匮乏,“酱”只是一个统称,可能指“肉、姜、桂皮、酒”发酵而成的“肉酱”,也可能指“泡菜”等食物。

发酵成功的叫“腐败”,失败的叫“腐败”,但无论如何,它的目的都是“增味增香”,让菜肴更加丰富多彩。

到了现代,随着做法的改进,“酱”的味道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种类繁多,所以今天我们就来说说各种“酱”的区别,看看你吃过多少。

酱油

要说正宗的民间酱油,那一定是“东北酱”。

中国东北盛产优质大豆。在农村,几乎家家都会酿造“酱油”,在当地也被称为“大酱”。光名字就很粗糙。

正经的“东北酱油”又香又臭,这种味道的大豆经过发酵后散发出一种纯天然的“酱香”。

炸肉酱、鸡蛋酱、辣椒酱、鱼露、酱菜等。,对于当地人来说,这些没有“东北酱”的吃法就相当于没有灵魂。

发酵面粉制成的甜沙司

甜面酱是用“面粉”发酵的。酱顾名思义就是“咸中带甜”,也叫“甜酱”。

这种酱在华北比较常见。鲁菜的风格以“酱”香为主,民间也有“大葱蘸甜酱”的吃法。

包括最著名的“北京烤鸭”和“渣江面”,都必须配以甜面酱。

因为“春饼”和“面”都属于“死面”,不容易消化。用“甜面酱”改善口感,摆脱烦闷,也有助于刺激食欲和消化。

可以说是老少皆宜,但是含有一定的“糖”和“盐”,所以不适合高血压、糖尿病等人群。

浓豆瓣酱

华北东北的黄酱也可以叫“豆沙”,但真正意义上也是“蚕豆”,是武道统。

说到这里,大家一定想到了四川的“郫县豆瓣酱”。

这种酱是地域性的,流行于川、渝、皖一带,其中川菜离不开“豆瓣酱”。

香、辣、咸齐头并进,荤菜除腥解闷,素菜提味增香,可文可武。

夸张点说,川菜之所以能走出国门,在全国盛行,有一半是“郫县豆瓣酱”的功劳。

也可以说两者相辅相成,很多厨师都会用,观众自然也是名列前茅。

虾兵蟹将“酱”

虾酱和蟹酱是沿海地区的特产。都是先加盐,再磨成糊状。

但前者更常见。虾酱可分为“沙茶酱”、“银虾酱”、“虾酱泥”,地域和口味也各不相同。

另一方面,蟹酱的品种比较单一,主要还是因为“原料贵”,所以比较少见。

不管是虾还是蟹,味道都很固定。除了食材的香气,只有咸香,最多是“微辣、麻辣、咸”,不会掺入其他香料。

——轻胖说——

总结这些,目的不是为了区分高低,而是让大家了解一下。俗话说,食无定所,适口者珍贵。

蘸酱看东北,炒菜看四川,加味看华北,清爽看沿海。

百酱百味,无论是“酱紫”还是“大妈酱”,都是各自家乡的瑰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