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马俑的历史背景

兵马俑的历史背景如下:

兵马俑是秦始皇自己独特身份的象征,象征着驻扎在首都之外的军队,当时称为苏威军。三军守都,是秦始皇本人加强中央集权,维护江山统一愿望的体现。

秦始皇希望有一支强大的军队来保护陵墓,或者换句话说,他希望用一支泥人的军队来牺牲自己。秦始皇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是英雄。他死后还会在生前指挥庞大的军队与敌人决一死战。那么多泥人和马陪葬,以示他生前吞并六国,统一全国的丰功伟绩。

秦始皇用兵马俑代替活人反映当时活人已经不是主流了。另一方面是为了体现秦始皇的帝仁,表现他是一个爱国爱民的好皇帝,不愿意为了自己牺牲军队。

兵马俑的历史背景:

人类的殉葬是随着原始公有制的解体而萌芽的,是随着奴隶制的建立而盛行的一种残酷野蛮的丧葬制度。人类殉道最兴盛的时代是殷商时期,商朝贵族墓葬中也有殉道。在安阳殷墟的陵墓区,已发掘的十几座墓葬中,已有5000多人殉难或遇难。

周朝吸取了殷商暴政的教训,强调“明德包敏”。《周礼》的诞生和实施极大地抑制了殉道现象,但并未根除。春秋时期,各国争霸,时代动荡,又有人被杀。战国时期,诸侯国废除了人祭制度。在元年(381年),秦正式废除了人祭制度。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迁促使丧葬习俗发生变化,出现了俑人祭,即以陶俑代替人祭。俑的本意是人殉。当人殉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俑成了墓葬中陶塑、石雕、画像的专有名词。兵马俑之所以在规模和逼真度上达到如此高的水平,除了工匠们的智慧之外,还有历史上第一个封建帝王秦始皇的意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