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岗镇的历史沿革

东莞凤岗镇,古称李唐洞。民国初年建凤岗新圩,后改名凤岗镇。

凤岗人的祖先都是移民,来自不同移民地区的语言分为白话和客家话。白话人口的祖先从粤北南雄迁到广州,后迁到凤岗。宋末元初来到凤岗村的土著,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客家人的祖先最初在福建、江西一带,后南迁粤东。据清中叶在黄洞黄龙庵立的碑文记载,定居凤岗村的第一批客家人的祖先是“十三公”,随粤东南迁收复凤岗至今已有300多年。

凤岗镇素有侨乡之称,众多华侨分布在五大洲36个国家和地区。它是东莞重要的侨乡之一。清朝初期,凤岗的客家人并不多,他们主要从事农耕,在外国谋生。没有“华侨”,也没有港澳同胞。据奉德岭石狮峡黄氏族谱记载,清乾隆年间,黄氏始祖黄曾外出南洋谋生。开创了凤岗地区移民的先河。1840鸦片战争后,英国占领香港,公开招募大量廉价华工,其实质就是贩卖华工。为了生计,许多在战争、饥荒、疾病和贫困线上挣扎的凤岗客家人,成了被拐卖的“契约华工”(俗称卖猪仔)。前期,凤冈的“契约华工”大多被贩卖到马来亚和东南亚其他国家,开采和培育橡胶种子林。第二期“合同华工”多被拐卖到南美的苏里南和牙买加。这些人后来被称为华侨。许多海外华人经常回国寻根寻祖。

民国时期,凤岗管辖面积为103平方公里。解放初期,宝安县平湖镇、观澜镇及相邻的塘下镇、清溪镇内有部分村庄被划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