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有哪些传统文化,丰富多彩的中国传统文化?
河西走廊1
这是甘肃著名的粮仓,也是马铁金戈的古战场和古丝绸之路的交通要道。举世闻名的敦煌莫高窟风情、肃南裕固族风情、肃北蒙古族风情、阿克塞风情、天祝藏族风情交相辉映,民俗宴、驼队等异域风情在这里熠熠生辉。
2.甘肃省东南部的天水市和陇南地区。
这里是天然奶油之乡,山川秀美,民风奇特,被誉为“小江南”。
唐玄奘的天水传奇使佛公礁、万子山和金金寺成为民俗旅游的主要景点。
3.甘南和临夏
甘南、临夏自治州是藏族、回族、东乡族、保安族、撒拉族等少数民族的聚集地,有着独特的风俗习惯。这里的宗教和民俗活动是独特的,盛大的,令人叹为观止。
4.陇东庆阳、平凉地区。
这是一个革命历史悠久的老区。除了众多的革命遗迹,还有道教圣地,如崆峒山、王牧宫山、巩留寺和菩萨山,这些都成为人们对文化,特别是民间文化如唢呐、剪纸、社火和戏曲的传播阵地。
5.敦煌文化-世界的敦煌,人类的敦煌。
敦煌位于甘肃、青海、新疆三省(区)的交汇处。建立于公元前1165438年。它是古丝绸之路的“咽喉锁”和枢纽城市,是中华文明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是世界著名的文化遗产。被誉为“世界的敦煌”、“人类的敦煌”。敦煌市是中国、印度、希腊、伊斯兰等世界四大文化体系的交汇地。是佛教东传中原的第一站,也是世界三大宗教交汇之地。敦煌是世界级文化遗产和自然景观融合的城市。不仅拥有丰富独特的世界文化遗产,还拥有以“沙漠奇观”闻名的鸣沙山月牙泉等世界级自然奇观。敦煌莫高窟是中国现存最大的石窟寺遗址,是世界上最古老、保存较为完好的佛教艺术宝库,代表了公元4-14世纪中国佛教艺术的高度成就,也是符合世界文化遗产全部六项标准的两处文物之一。20世纪初以来,莫高窟佛经的发现和汉代悬簧竹简的考古发掘,带动了国际东方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敦煌学的发展,敦煌学是世界公认的国际显学。敦煌是丝绸之路上著名的旅游景点,也是中国旅游的标志性名片。
世界文化遗产敦煌莫高窟位于敦煌市东南25公里的鸣沙山脚下。保存了4至14世纪的洞穴700多处,其中壁画45000平方米,彩色塑料雕像2415座,唐宋时期有檐木结构建筑5座,珍贵文物56000件。在中国四大石窟中,莫高窟是最早、持续时间最长、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石窟。它们被誉为“人类文化的瑰宝”、“影像历史博物馆”、“世界画廊”,是世界上现存最大的“世界艺术宝库”。莫高窟的艺术特色体现在建筑、雕像和壁画的有机结合上。每个洞穴都有栩栩如生的雕像,优雅的飞行,精美的壁画和精致的瓷砖,形成了一个充满宗教气氛的佛教世界。一般整个洞穴以前是圆形,后来逐渐淡化为高塑、影塑、壁塑,最后以壁画为背景,泥塑与壁画融为一体。从65438年到0987年,敦煌莫高窟作为中国第一批候选地被认定为“世界文化遗产”。在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981个遗产中,完全符合“世界文化遗产”六大标准的只有两个,敦煌莫高窟就是其中之一。
世界文化遗产玉门关遗址,现为敦煌阳关玉门关景区,位于敦煌西南70公里处。它建于汉武帝时期,是通往西域南路的丝绸之路上的必经关卡。唐代李白的名句“且风,已至千里,叩玉关城垛”,王维的名句“劝君多酒,人出西阳关无理由”,王之涣的名句“强笛何须怨柳?春风不成就今天敦煌阳关的玉门关,也正是因为《阳关三记》和《凉州词》的绝世唱功,阳关玉门关才得以关闭。阳关玉门关,占据“且一人守之,万人不能开”的险要地形,现存城墙完整。登上古隘,举目远眺,四周沼泽环绕,沟壑纵横,长城蜿蜒,山峰高耸,胡杨挺拔,泉水碧绿。红柳火红,芦苇摇曳,与古观的雄姿相得益彰,令你神往,百感交集,怀旧而又悠然。
6.长城文化——边防古战场
万里长城西起点的开拓者孙中山在评论长城时说:“中国最著名的工程师是万里长城。.....该工程在古代是无与伦比的,是世界上唯一的奇迹。”美国前总统尼克松参观长城后说:“只有伟大的民族才能建造这样的长城。”几百年前,万里长城、古罗马斗兽场和比萨斜塔被列为中世纪世界八大奇迹之一。长城最早是在公元前7世纪由楚国修建的,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它已经成为中华民族自强、自信、团结精神的象征。“不到长城非好汉”,万里长城成为爱国主义教育的场所和旅游胜地。
秦、汉、明三代修筑的长城,都是从甘肃出发,像一条巨龙,穿越戈壁,爬山越岭,蜿蜒向东。甘肃保存下来的长城总长3600多公里,占全国现存总长的60%以上。阳关除玉门关外,主要有嘉峪关关城、距嘉峪关关城2.5公里的官园、距嘉峪关关城20公里的横沟屯庄村、金塔县汉长城、山丹县汉长城、民勤县汉长城、永昌县汉长城、景泰县明长城、景泰县长城。封建社会所有重大的政治、经济、文化历史事件,以及北方汉族与游牧民族在争车马等领域的军事斗争,都会在甘肃这些长城遗址上有所体现,是边防重地。不知有多少皇帝、将军、士卒、诗人、词人,为甘肃长城内外留下了不朽的边塞诗篇。秋风吹着我的心,永远永远吹向唐代诗人李白的《玉门关》,王昌龄的《秦时明月,汉时长征》,“沙上看夕阳,远处看临洮,影影绰绰”,岑参的“如春风,夜来吹开万梨花”, 、汪涵的《夜光杯葡萄酒,催你马上喝琵琶》、刘的《岁岁年年》。 时至今日,虽然战火不再肆虐,但历史边关和烽火台依然令人回味无穷,正如王维《陇西》诗中所描述的:“十里为马,五里为鞭。这是西北军区司令部的军队,他来了紧急军书,报告匈奴军队已经包围了我国西部地区酒泉的西部地区。关山下雪,篝火无烟。”
世界文化遗产嘉峪关(万里长城的一部分),现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嘉峪关关城景区,包括嘉峪关关城、长城第一墩、悬壁、黑山峡。嘉峪关关城两翼地势险要,南有白雪皑皑的祁连山,北有连绵起伏的黑山,被称为“河西第一关”。整个关城由内城、外城、护城河三道防线重叠守护。城内有城,城外有护城河,形成五里一隧,十里一墩,三里一堡,百里一城的军事防御体系。现在的“第一雄关”塔建于洪武五年(公元1372)。墙上还有14瞭望塔,瞭望塔,阁楼,门楼。关城内有游击将军府、敬亭、文昌阁,东门外有关帝庙、牌楼、剧场。整个建筑布局合理,气势恢宏,建造精良,显示了古代边防官兵卓越的军事才能和劳动人民高超的建筑艺术。嘉峪关是明代长城沿线九镇管辖的数千个关隘中最危险的一个。它也是长城沿线最大和保存最完好的通道之一。它因其险峻的地势和宏伟的建筑而得名“天下第一关”。《天下第一雄关》和《天下雄关》是陕甘总督左和苏州都督李所撰。现在你登上大楼,就能看到长城像游龙一样漂浮在茫茫沙海中,时断时续,忽明忽暗。在阳光明媚的日子里,你可以将海城尽收眼底,也可以将风景和奇异的景色尽收眼底。沿戈壁滩南行,至开莱河北岸陡壁,与祁连雪峰隔江相望,是明代长城西端第一墩的起点——万里长城第一墩,由甘肃肃州守备道韩力于明代嘉靖十八年(公元1539年)修建,在古代军事警报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今天,当游客们来到茫茫戈壁上的万里长城第一墩时,他们仍然可以哀悼边境的荒凉和寒冷的历史,回想硝烟弥漫和枪炮轰鸣时的寒冷空气,还可以欣赏秋来河的天然屏障,在沙漠中寻找和捡起奇怪的岩石,欣赏戈壁的巨大魅力。上吊墙是嘉峪关关城的左翼长城,位于嘉峪关关城以北8公里的黑山坡上,建于明代嘉靖十八年(公元1539年)。沿城城墙在顶,平而陡,有诗赞云:“万里长城长在万里,黑山暗墙悬。”黑山峡位于长城以南150米处,是长城文化和丝绸之路文化的真正交汇点。身处黑山峡谷,你可以领略原始、野性的自然风貌,感受黑山古老、多样、神秘的岩画。
7.佛教文化-令人惊叹的佛教世界,丰富多彩的石窟走廊。
教派也开始出现,甘肃也修建了佛教石窟和寺庙,佛教艺术开始显示其独特的光辉。唐代时期,甘肃佛教文化进入鼎盛时期,敦煌莫高窟等石窟的佛教艺术在内容和艺术上都有了新的创造,达到了一个高峰。五代宋元明清时期,藏传佛教在甘肃有了很大发展。许多佛教寺庙改信藏传佛教,佛像或壁画被重绘,加入密宗元素。
甘肃境内的大量佛教石窟,从河西到陇东,犹如璀璨的珍珠镶嵌在甘肃“丝绸之路”黄金段的每一个重要节点上,将当时甘肃佛教文化的光辉展现得淋漓尽致。据统计,甘肃丝绸之路沿线有70多个佛教石窟。除了世界文化遗产敦煌的莫高窟,著名的石窟主要有:1和麦积山石窟。世界文化遗产,中国四大石窟之一,创建于秦末(公元384-417)十六国。它以精美的泥塑艺术闻名于世,被誉为“东方艺术雕塑展览馆”。现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天水麦积山风景区的一部分。2.永靖林冰寺石窟。世界文化遗产,创建于西秦蹇宏元年(公元420年),现有石窟196个,佛像近800尊,壁画约900平方米。它是中国最早有墨书纪年铭文的石窟寺。3.瓜州玉林石窟。被称为“莫高窟的姐妹洞”,始建于隋唐以前。有完整壁画的洞穴42个,壁画5650平方米,佛像272尊,佛像壁画10826幅。4.苏南马蹄形石窟。建于北梁,现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有70多个洞穴和壁龛,300多个各种类型的塑料(雕刻)雕像和大约450平方米的壁画。寺内有大型浮雕飞天,全国唯一。5.奇峰文殊寺石窟。建于北梁时期(公元401-433),现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现有石窟100余座,部分壁画可以弥补敦煌莫高窟的不足。6.武威天台山石窟。被誉为“中国石窟鼻祖”,创建于十六国北梁王居曲孟勋时代(公元401-432)。它有三层,17个洞穴,超过100个雕像和数百平方米的壁画,以及北魏,隋,唐和唐写的汉藏经文。7.巫山水帘洞石窟。始建于十六国时期的后秦,现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在拉绍寺陡峭的悬崖上,有一尊释迦牟尼像结痂一样端坐在莲花台上,高40余米,是中国最大的摩崖浮雕。8.甘谷大象山石窟。它建于北魏,现在是国家4A级旅游景点。甘谷大佛释迦牟尼佛,建于盛唐,为泥塑石胎,高23.3米,腰宽10.4米。9.庄浪云岩寺石窟。始建于北魏,现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因悬崖而得名。其他著名的石窟还有:瓜州县东千佛洞、巫山县穆提寺石窟、惠山王牧宫石窟、泾川南石窟寺、青阳北石窟寺等。
8.黄河文化--陇原黄河之旅与甘肃黄河风情。
黄河是中华文明的摇篮,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全长5494公里,是仅次于长江的中国第二大河流,也是世界第五大河流。黄河的源头是卡日曲,它来自青海的巴彦喀拉山麓。从冰雪覆盖的山上涌出的河水清澈而汩汩。东流经四川入甘肃,上游穿山越谷,湍急起伏,水依旧清;河口穿过宁夏进入内蒙古,经过陕西、山西、河南,流经黄土高原时,含沙量大大增加,水色暗黄。它从鲁北进入渤海,爬上一望无际的高原的千沟万壑,犹如黄土之龙,都拥抱着河流。黄河以她灵活博大的胸怀哺育了黄河文明的先民,吸收融合了各地区文明的精华,形成了大地湾文化、仰韶文化、齐家文化、马家窑文化、中原龙山文化、大汶口文化、山东龙山文化等代表性文化,成为中国早期文明的主流。你看过黄河之水如何移出天堂,进入海洋,一去不复返,黄河远在白云之上,一座孤城,万仞山,山遮白日,海洋流失黄金河等众所周知的美丽诗篇,显示了黄河文明的雄伟,简单和无与伦比的优雅。
黄河从青海向东流,进入甘肃。在全长913公里的黄河干流甘肃段上,形成了黄河第一弯玛曲、刘家峡、八盘峡等高峡平湖的壮丽奇观。在甘肃黄河流域,诞生了大地湾、马家窑等灿烂的彩陶文化和黄河农耕文明。游客可沿黄河甘肃段北段,欣赏到河水清澈、溪流纵横、草原葱郁的“黄河第一曲”美景。感觉“难道你没有看到黄河的水是如何从天上移动,进入海洋,一去不复返。”场景再现;欣赏高峡平湖和悬崖万仞的壮观景色,体验独特的乡村风情,探索中华文明的源头。
9.祖先文化——中华文明之源,华夏子孙之根。
甘肃是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的主要发祥地之一,曾经孕育了中国最古老的创世神话。人类始祖之首傅出生在天水,他在天水演绎八卦,教化众生,开创了中华文明的新纪元。黄帝生于天水轩辕谷;西王母降荆川,回中山;周秦唐的先人创业,兴国。李的根在陇西。木有根深叶茂,水源远流长。追根溯源,中华民族血脉相连。如今,陇东的天水、平凉、庆阳、陇西等地已成为海内外中华儿女探寻血脉起源、弘扬民族文化、传承民族精神、游览观光的朝圣之地。
10.民俗文化-走进龙源大地,感受独特风情。
甘肃民俗文化丰富多彩,特色鲜明。目前,甘肃华尔、甘南藏戏等甘肃省两项民俗文化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54项民俗文化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中最具地方和民族特色的是:兰州的太平鼓、兰州鼓、苦水高跷、黄河水车,临夏回族自治州、赫哲县的松鸣岩花会,临夏的砖雕,保安的大刀锻造,东乡的毡滚,庆阳的道教皮影戏、香包刺绣。音乐《达斡尔族》、藏族民歌、史诗《格萨尔王传》甘南藏族自治州拉卜楞寺演唱、舟曲舞蹈、卓尼巴郎鼓舞、定西市岷县二郎山花会及陶砚制作技艺、天水市伏羲节、清水道乐、巫山宣鼓舞、秦安小曲、河西宝卷、河西走廊市县夜光杯雕。陇南市西和县、礼县的七夕(当地人称之为“巧娘娘节”)、武都高山戏、文县傩舞“迟哥日”、平凉市泾川县的西王母信仰与习俗、庄浪县等。这些民俗文化以浓郁的民族和地方特色著称,或者以古老习俗的真实性凸显其价值。
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甘肃华尔已有400多年的历史。是甘肃临夏、定西、甘南一带劳动人民为表达对理想的追求和对幸福生活的热爱而演唱的一种民间音乐形式。内容丰富,语言生动,曲调高亢优美,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地方特色。歌唱的形式多种多样,有独唱、二重唱和合唱,尤其是集体二重唱相当有趣。四五个歌手组成的二重唱,相互之间有一段滑稽生动的对唱,非常吸引人。集体对唱逐渐演变为一种时间、地点相对固定的“花会”,各民族在此自发举行对唱和比赛聚会,如临夏州和县的松鸣岩花会、永靖县的炳灵寺花会、康乐县的莲花山花会、定西市岷县的二郎山花会等。在这些“花节”中,莲花山花节影响最大,规模最大。每年农历六月初一至初六,穿着五颜六色服装的各族群众从四面八方赶来,经常有上万人聚集爬山。整个花会包括堵路、对唱、敬酒、告别等程序,都是在优美的歌声中进行,从山脚到山顶,来自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甘南藏戏,藏语叫“南木特”,意为“传”。因首次演出在拉卜楞寺,故又称“拉卜楞藏戏”。甘南藏戏的唱腔是一种说唱形式,具有表演细腻、音韵清晰、生动多彩、唱腔高亢爽朗、唱腔低沉悲凉的特点,兼有京剧和藏戏的优点。歌舞表演与剧情发展紧密相连,最显著的特点是“步步为营”,即同一侧的手臂和脚同时向同一方向运动,广泛用于各种剧中大臣、仪仗队等角色的步法表演,速度缓慢,动作优雅。剧目主要改编自民间、佛经、历史故事、古典小说。它具有故事完整、情节曲折、脉络清晰、联想丰富、比喻生动、语言朴实的特点,也具有强烈的浪漫主义色彩和深刻的感染力。目前已发展为大巴丹宝、智慧美、呼唤哇萨姆、诺桑王子、罗摩衍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