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造船厂的发展历史

清政府耗资1890于1393500年兴建的旅顺造船厂,是当时中国北方最大的军工厂,有大小船坞1座,还有石料靠泊、铁路支线、吊车架、铁船坞、仓库、水电设施等9个生产车间,职工近650人。当时其码头被称为东亚1码头,自来水管道是中国最早的自来水设施。

1902年底,完成1建造项目并投产的大连造船厂耗资1987000卢布。工厂占地面积31,000陆平,拥有3000吨级码头和栈桥码头1座,厂房、仓库等建筑28座,水电设施齐全。有4个生产车间,495名长期员工。在修造船厂投产的同时,其配套工程中央电站(现大连造船厂总变电站前身)也已投产。中央电站是当时大连唯一的电站,3台机组总装机容量为750 kW/h,不仅向船厂供电,还向官厅、港区和街道照明供电。

65438年至0908年,川崎造船厂从“满铁”租借大连造船厂,并立即开始扩建改建。首先,改建和建造了一些液压设施,扩大了修船和造船能力。1913年3月,3000吨级船坞扩建为5000吨级船坞,新建1小型系泊船坞和“升降船坞”(干船坞),生产车间增加到10,造船、机器制造、办公用车、车辆制造所需设备逐步配备。1922,工厂占地30600坪,电气设备500.35马力,蒸汽设备39马力,工作船4艘。修船能力主要包括更换部分机械设备和零部件、船体小修和船底涂装、小型陆地和船舶机械设备的制造和修理。在此期间,小型钢船已经通过铆接技术建造。

1923年4月,“满铁”经营大连造船厂和旅顺造船厂后,旅顺造船厂建成13000吨级造船厂。为适应扩建大连港的需要,“满铁”在大连造船厂建造了1沉箱码头,于1926完工,专门用于制作港口建设的水泥沉箱。如果内部稍微整理一下,可以作为6000吨的船坞修理。

1937抗日战争爆发后,日本政府为加快大连造船工业的发展,制定了战时造船计划。1945年8月日本投降前,大连造船厂三次扩建。第1次扩充开始于1938年4月。大连造船厂的资本由满铁200万日元增加到450万日元。主体工程为将“下沉式船坞”扩建为8000吨级船坞修理,建设1 4000吨级船坞,延长栈桥码头150米。1939年底,8000吨级码头和4000吨级船台建成投入使用。扩建工程于1941完成。此次扩建使大连造船厂的产能增加了70%。

1941 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日本政府给大连造船厂下达了在1943之前建造两艘7500吨级运输船的任务。此时大连造船厂已经签订了建造6艘3000吨级货船的合同,只有1的船厂和相应的生产能力,无法完成新增的任务。日本政府企划院决定将大连造船厂原有的4000吨级造船厂作为7500吨级(6000吨级)造船厂,建设1 3000吨级造船厂,并增加所需的各种机器设备。并增资至654.38+0360万日元(包括后来追加的830万)。第二次扩建工程于4月1942开工,计划于1943年底完工。

由于大量日本舰船受损,日本政府修改了战时造船计划。本着战时每年建造9艘2D标准舰的原则,“满铁”于1943年8月提出了大连造船厂的第三次扩建计划。主要项目包括:在船厂建设五条装配线;改建3000吨级泊位;新建1 2000吨船台;机修车间建设年产14台锅炉,12台主机;电气车间和车辆制造厂也进行了相应的扩建。整个工程计划在9月1945完成。1945年8月日本投降时,大部分计划已经完成。

1945年8月,日本投降前夕,大连造船厂的规模为:占地44300坪,全厂设5个部门,12班,5个事务所,12车间,50多个工作间或5000人以上的部门;4000吨以下造船厂3座,5000吨、8000吨码头1座,“升降码头”和栈桥码头1座;厂房及其他建筑* * * 142;机械起重、运输、锻造、冶金等机电设备680余台套。总资本为465,438+0.55万日元。年造船能力2万吨,修船65438+万吨以上,制造车辆近65438+万辆。年GDP约2000万日元。

1945年8月,苏军接管大连造船厂和旅顺造船厂。此时工厂已经停产,工人分散。同年5438年6月+10月大连造船厂复产时,只有2090多人回厂。厂房和设备严重受损,码头被淹,缺少燃料和工具。更困难的是缺乏技术人员。日治时期,工厂里所有的技术和管理岗位基本都被日本人占据,在中国最高的岗位只有解放前一天晚上提拔的几个科长和一些生产队长。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首先恢复了修船生产。1947年开始建造100吨驳船,采用日本的铆接工艺。为了解决技术和管理人员的短缺,造船厂决定自力更生。1948年4月,大连川曲青年技工学校成立,举办四期,培养生产技术骨干数百人。后来随着国家形势的好转,一些优秀的工人干部被派往苏联培训学习。招聘技术人员,接受南方高校毕业生。1952年初,大连造船厂建委并入大连造船厂。建厂委员会的场地和设备,特别是大量技术人员的入驻,壮大了大连造船厂的技术实力,为工厂的技术进步和生产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技术力量的加强(苏联专家逐渐增多,外国人和自己培养的人才增多)和生产发展的需要,大连造船厂在1948开始学习和应用苏联新技术。当年采用“平行流分段建造法”和电焊技术建造船舶,后来逐渐掌握半自动和自动焊接技术。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已经建造了各种驳船、小型拖船和小型军用船只。修船也迅速超越战前水平,修的船吨位越来越大,级别和复杂程度越来越高。运力达到了高于大修级别的恢复性修理级别,可以对接成两个万吨自由轮,可以对蒸汽机、内燃机进行各种级别的修理。

党中央和国家领导机关十分关心和重视大连船舶工业的发展。早在1950年2月,重工业部批准的大连造船厂的筹建计划,就是一个宏伟壮丽的计划。中苏造船公司成立前夕,重工部拟定了中苏造船公司五年发展规划,要求扩大厂区生产面积,逐步向造船为主发展,积极建设船舶内燃机生产厂,并确定在苏方不同意时,由我们单独建设。其他工作也已详细安排。这一发展计划经中央财经委员会副主任李富春同意,并由周恩来总理批准。根据这一计划,中苏在1954年达成协议,制定了中苏造船公司五年建设改造计划。

195565438+10月,中国独立经营大连造船厂后,要求迅速改变修船局面,尽快建成中国北方船舶工业基地。65438+年2月,国务院以(55)国字137号文件批准将大连造船公司扩建为远洋造船厂的计划,并列入一五期间国家重点建设项目。为解决船舶、船舶配件和非船舶产品的检验问题,提高产品质量,大连造船厂在列入重点项目前,经一机部船舶局批准,在1955建立了中心实验室,满足工厂对原材料、半成品、成品和零部件的理化质量检验,以及重点项目、非生产工艺、改进创新、大型精密设备、产品质量分析、检测鉴定、验收。1957年,国家建委以5708024号文件最终确定了1955-1960的工厂扩建改造方案,这是我国独立经营大连造船厂后的1技术改造方案。其设计方案为:年造船能力5万吨,修船20万吨,生产铸钢锚链1500-2000吨,初步投资估算7092万元。1960年末,1技改工程基本完成,通过土地复垦扩大厂区。主要建设项目包括:255米× 27米万吨级泊位2个、75吨级桥式起重机3台、662米舾装码头、船体总拼车间及机械、电工、轮机、工具车间、氧气站、工具等。经过1次技术改造,大连船舶工业具备了万吨级船舶建造能力,并开始批量建造大中型船舶,实现了从修船到造船的转变,成为中国北方重要的船舶工业基地。

1962年,由苏联转让制造的“567”万吨级远洋货轮跃进号的建成,标志着大连船舶工业技术取得重大突破。该船采用“三岛”建造技术,创造了船台周期58天的先进纪录。交接前经国家验收委员会检验,证明船体结构组装准确,外观光滑美观,焊接质量优良,主要尺寸准确,主机及轴系安装均符合规范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