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羡林于2008年7月11日去世。
季羡林(1911 2009年8月6日-7月11),字为“”和“齐”。中国著名作家、语言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翻译家、散文家,精通12语言。历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学部委员、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南亚研究所所长。2009年7月11日,北京时间8点50分,国学大师季羡林在北京301医院逝世,享年98岁。季羡林1911,山东清平县(今临清市)康庄镇人。他的爷爷纪老太,父亲纪思莲,母亲赵都是农民。季思成叔叔。当我年轻的时候,我跟马·龚景一起学习阅读。6岁去了济南,投奔叔叔纪思成。去私立学校读书。7岁后就读于山东第一师范附属新余小学。10岁,开始学英语。12岁,考入正一中,半年后转入山东大学附属高中。高中开始学德语,对外国文学产生了兴趣。18岁转入省立济南高级中学。中文老师是董,也是一名翻译。“我之所以舞文弄墨五六十年,到现在还放不下笔,全拜董老师所赐,我一辈子也忘不了。”
关于季羡林的生日,这里顺便做一点说明。几十年来,大家都知道季羡林的生日是8月6日。这一天,他的亲朋好友、大三学生、各级领导甚至外国大使都会为他庆生,这已经成了惯例。然而,2001年8月,聊城、临清市领导邀请他回老家过90大寿。生日会结束后,他在写家乡之旅的时候,写了下面一段话:“八月六日——顺便在这里说明一件事:我的生日是八月二日从旧历换算成公历的。由于一次偶然的笔误,改成了六天,让我少活了四天——那天是我的生日。”是季羡林一生中的一段轶事。但这些年来,他对自己出身的错误放任不管,犯了错也不发一言,也颇耐人寻味。
1930考入清华大学西方文学系,德语专业。师从吴宓、叶公超学习东西方诗歌、英语、梵语的比较,选修陈寅恪教授的佛经翻译文学、朱光潜的文学心理学、俞平伯的唐宋诗词、朱自清的陶渊明诗词等课程。和同学吴组缃、林庚、李长治交朋友,他们被称为“四剑客”。学生中有胡乔木。我喜欢“纯诗”,比如维勒兰、马拉梅。李义山和姜白石的六朝骈文。他翻译了德莱塞和屠格涅夫的作品。大学期间,我以优异的成绩获得了家乡清平县颁发的奖学金。
1935年9月,根据清华大学文学院与德国的研究生交流协议,清华在德国招收研究生,为期三年。季羡林考上了,马上去了德国。与乔一起旅行的在柏林和美国。10年6月,我到了哥廷根,认识了、田等。进入哥廷根大学,“我梦见我在哥廷根,...我可以读一些书和一些文字,这些书和文字在古代是辉煌的,这种辉煌永远不会熄灭。”“我不知道我能不能抓住这个梦。”
1936年春,季羡林选了梵文。他认为“印度文化受印度文化影响很大,我就好好研究一下中国和中国的文化关系,说不定能有所发现”。所以,“看不懂梵文。”“我一生要走的路终于找到了。我已经沿着这条路走了半个多世纪,直到现在,我还会走下去。”“命运让我坚定了自己的信念。”季羡林主修印度学,在哥廷根大学梵语学院学习梵语和巴利语。选择英语语言学和斯拉夫语言学作为附属系,并增加南斯拉夫语。季羡林师从梵语讲座主持人、著名梵语学者瓦尔德施米特教授,成为他唯一的听众。一学期40多节课,季羡林学习很努力。佛经《大事记》有三厚卷,是用混合梵文写成的。他争分夺秒,埋头读书写作,“打开电灯继续工作,继续在贫困中生活”。
从1940、65438+2月到19465438+2月,季羡林在论文答辩和印度学、斯拉夫语、英语考试中,拿到了四个“优”,获得了博士学位。因为战争,没有办法回国,只好留在哥大。5438年6月至10月,在哥廷根大学汉学研究所任教,同时继续研究佛教的混梵文,在《哥廷根科学院学报》上发表了多篇重要论文。“这是我一生学术生涯的黄金时代,从此再无踪影。博士后的那几年正好是法西斯崩溃之前,德国物质资源匮乏,而身为外国人的季羡林也不可避免地在饥饿的地狱里挣扎,和德国人民一样饱受战争的祸害。作为一名海外游子,我对家乡有着深厚的感情,特别是感觉到当世界的角落里有贫穷的时候,只有无尽的相思,对祖国和家人的思念挥之不去。”我看着灰色的天空,在泪水中,我想起了我母亲的脸。“1941年,获得哥廷根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后来,他在语言学家E. Sike的指导下研究了东北。
1945 10月,二战结束后不久,我裹得严严实实,回到瑞士,“就像一场春梦,十年就飞过来了”。离开哥廷根35年后,1980年,季羡林率领中国社会科学代表团再次造访这座城市,随后拜会了83岁高龄的瓦尔德施密滕,恍如隔世。后来,他做了一篇感人至深的名篇《重返哥廷根》。
1946年5月,他到了上海,去了南京,与重逢,并通过李的介绍认识了散文家梁实秋和诗人。在南京,他拜访了清华时期的导师陈寅恪。陈推荐他到北京大学任教,然后他拜访了在南京的北京大学代理校长。秋天,回到北平,拜会北京大学文学院院长唐用彤。
1946-1983被北京大学聘为东方语言文学系教授兼系主任,并在北大创办该系。同事包括语言学家马健和印度科学家金克穆。解放后继续担任北京大学东方学系教授兼系主任,从事系务、科研和翻译工作。
1956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1954、1959、1964年当选第二届、第三届、第四届政协委员。他作为中国的文化使者访问了印度、缅甸、东德、前苏联、伊拉克、埃及、叙利亚等国家。在文化大革命期间,他遭到“四人帮”及其北京爪牙的残酷迫害。
65438年至0978年继续担任北京大学东方语言系主任,并被任命为北京大学副校长和北京大学南亚研究所所长。当选为第五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委员。其作品已编入《季羡林文集》,共24卷。
1983当选为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
1988,中国文化学院董事长。他曾以学者身份访问过德国、日本和泰国。
2009年7月11日8时50分,季羡林因突发心脏病在北京301医院去世。在纪老去世之前,* * *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 * *曾五次到北京301医院看望他。这五次探视分别是在2008年8月2日、2007年8月3日、2006年8月6日、2005年7月29日和2003年9月9日。
2010年4月5日,季羡林的骨灰安葬在他的家乡——山东省临清市康庄镇官庄村。至此,季羡林先生实现了他最后的愿望——回到母亲身边。季羡林先生生前遗愿将骨灰分三份安放:一份在北京;还有一部分骨灰放在河北,是因为纪老生前和朋友约好一起安葬,“谈生前不能谈的问题”;而另一部分,则由季承和他的家人带回山东临清老家,与嵇老的父母和妻子葬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