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勇介绍。

柳永是有名的“刘罗国儿”,因为他为官“忠君爱民清廉”,深受百姓爱戴。关于他的故事广为流传。同时代的影视剧作家也深知人民群众对清廉的渴望,所以柳永成为清朝“上镜率”最高的大臣之一(另外两位是小沈阳和纪晓岚)。在剧作家的安排下,他和小沈阳这个大贪官成了死敌,并把这件事告诉了法官。小沈阳在他面前总是显得笨拙,而且他常常弄巧成拙,试图去揣摩别人。乾隆皇帝对他又爱又恨,有点无奈。这个人物寄托了中国人民太多的理想和愿望。他是智慧和正义的化身。甚至他的罗锅儿不仅让人觉得丑,还成为了他的标志性特征。其实银幕上的柳永和历史上的柳永并不完全重合,从形象到事迹都有很多地方来自剧作家的想象。

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了解清朝选官选官的标准。

在封建社会,选官向来以“身、言、文、判”为首要条件。所谓身体,也就是身材,需要有端正的五官和好看的长相,否则很难树立官威。所谓言,即言明语清,否则会妨碍事情的处理。所谓书,就是字要写得工整漂亮,有利于上级看他写的报告。所谓判断力,就是思维敏捷,判断清晰,否则会糟蹋事业。

在这四个标准中,“身体”排在第一位,也是最重要的。因为展望相关,所以不能不强调一下。

科班出身的柳永,必须具备“言传身教”这四个方面的素质,才能顺利过关。所以,几乎可以肯定,柳永不会是“陷阱”。早在1996年,先生就曾在《京华晚报》上专门撰文《刘涌绰号考》指出了这一点。

还有一个旁证,可以从侧面说明某些问题。按照当时的制度,举人要考三科不及格的人,也要“挑”一科。这个科目不考文章,只看。标准是“同天官,同体同神”二字,用字形表示体型和外貌。“通”指的是方脸,“田”指的是方脸,“贯”指的是头大身直的人,“孙”指的是身直、身高适中、肥胖的人。以上四个字是好字,符合的可能会被选中;“体”是指身体不直,“A”是指手指大,身体小,“气”是指肩膀高耸,“有”是指手指小,身体大。这四个字是烂字,碰一个就落选。可见清代的选官对候选人的外貌非常重视,所以柳永即使长得不帅,也没有身体残疾。

当然,“刘”的称号也是有原因的。据史书记载,嘉庆皇帝曾称柳永为“矮胖子刘”,可见他确有驼背。但是,柳永当时已经80岁了,难免会弯腰驼背,这是可以理解的。认为柳永年轻时是“罗国”是不准确的。

可见,从形象上看,历史上的柳永与民间传说和文学作品中的柳永并不一致。那么,从做官的角度来说,历史上的柳永是不是像剧作家们描写的那样清廉能干,不畏强权,真的能把小沈阳这个贪官玩弄于股掌之间,在乾隆皇帝面前从容不迫,游刃有余呢?

柳永出生于山东诸城的刘氏家族。这个家族在当时是名门望族,很多人都是通过科举走上仕途的。柳永的曾祖父刘碧贤是顺治年间的一位秀才,他的祖父刘卓(qǐ)是康熙朝的名臣,他的父亲刘统勋是一代名臣。他是东葛的大学士兼军机大臣,为官清廉刚毅。乾隆皇帝说他“居安思危,韧性自然,深得古臣之誉,不失气节”。

柳永就是在这样的家庭里长大的,他书香门第,以科举做官为荣。不用说,他从小就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后来成为四库全书馆的副馆长,也证明了他的学识渊博。但不知什么原因,精通科举的柳永却迟迟不来。至少,没有他30岁之前参加科举考试的记录。直到乾隆十六年(1751),33岁的柳永因为父亲的关系,以恩举举人的身份参加了当年的中考和殿试,出身秀才,在国子监改考庶吉士。翰林院庶吉士是翰林院的预备资格。一般从科研成果优秀的学者中选拔,然后在普通博物馆学习深造。期满考核合格者,由翰林院授予编审。清代翰林的俸禄虽较低,但作为皇帝附近的文臣子,被称为“贵人”,“清代有宰辅,故选于此”。而且大臣要想在死后得到皇帝赐的“文”字,必须是翰林。所以在清朝,进入科举的人,特别是翰林出身的。应该说柳永在事业上开了个好头。

从乾隆二十一年(1756)柳永被释放为地方官,此后20年的大部分时间里,他主要做地方官,从学政、做知府到做巡抚官。他在地方做官期间,基本上继承了父亲刘统勋清正、干练、刚毅的作风。我们尽了最大努力整顿考场上积累的弊端和官场上的不良习气,为老百姓办了很多实事。《诸城县志》称赞他:“磨砺风节,清正下属,当了秀才、知府,不肯行贿,不肯受贿,敢作敢为,无所顾忌,走到哪里都畏风。”与此同时,他还不遗余力地贯彻乾隆皇帝的旨意,搜刮禁书,推行文狱,夺取社稷,积极推行文化强制政策。

柳永是安徽学政知府和江苏学政知府。提督是一省的教育长官,类似于现在的教育局长,但不同的是,教务不受地方长官控制,独立进行各种事务,总督的官员不能侵犯他的职位。只有在特殊情况下,州长离任时才能临时负责自己的事务。学政治还可以直接给皇帝写信,反映地方情况,管民风。

柳永赴安徽任职前,乾隆皇帝专门召见他,并赠诗,其中有“海岱高氏,颍州新翰林”这句话,意思是希望柳永不辱门楣,建功立业。乾隆皇帝在江苏当政治秀才之前,还互赠诗词,可见他对柳永寄予厚望。柳永也不负使命,非常认真。据《清人笔记》记载:“过去刘世安随国学江苏,严肃严厉,许多人畏惧。“柳永两次做江苏提督学政治,相隔近20年,为官处事风格也由严厉刻板变为平和舒缓,但认真是一贯的。以扬州为例,柳永第二次到江苏当学生的时候。因为管控严格,很多想作弊蒙混过关的人最后都不敢进。

乾隆三十四年(1769),51岁的柳永被授予江宁知府。从乾隆十六年(1751)进士开始,到此时,距离柳永的仕途已经过去了18年。说起来,柳永的仕途并不顺利。早在他在翰林院编修的时候,父亲刘统勋就因为一些事情被判了罪,柳永被株连革职,和兄弟们一起下狱。之后,柳永被释放到安徽和江苏学习政治。由于表现突出,受到乾隆皇帝赏识,成为山西省太原府知府。柳永之父刘统勋于乾隆二十二年(1757)赴山西调查处理特使江舟侵唐一案。乾隆二十四年(1759),赴陕西查办侵唐案,名声不错。柳永也是重托。他到任后没几天就清理了前任留下的疑难案件,得到了官民的一致称赞。就在柳永带着政绩转战集宁路的时候,山西阳曲县原知府成功落马,柳永差点因为失察之罪丢了性命。后来朝廷给了他恩典,让他去军台赎罪一年,然后回到北京,在一个叫“书修处”的闲散机构里虚度了两年。可见,这一时期,柳永的仕途并不那么“红火”。

柳永能在一次重罪后当上江宁知府,却被父亲感动。此时的刘统勋盛正龙以大学士的身份掌管兵部和刑部,被乾隆皇帝倚重为大腿和手臂的大臣。因此,乾隆三十三年刘统勋七十大寿之际,乾隆皇帝不仅上书祝贺,还恩准柳永为知府。次年,柳永被授予江宁府知府。

柳永也非常珍惜这个机会。“它以诚实和尊重而闻名,女性对其品味和友谊都不满意,甚至将其与鲍晓苏相提并论。”写于嘉庆初年的《公刘案》,主要是根据柳永在江宁当知府时,为民解惑、决策的故事写成的。虽然其中必然夹杂着说书人的想象夸张和道听途说,不一定是真实的记载,但说明柳永在江宁知府短短一年内确实有政绩和话语权,是一个不可多得的有才能的官员。著名诗人袁枚也曾在一首诗中赞美柳永,说:“初闻丹阳,当官缺钱。小风吹一年,风极老幼。先声夺人,苦将救人。抗上肩盖袖。”也就是说,柳永到了江宁之后,对下属要求严格,使其不敢出风头,关心百姓,水火不容,怕得罪上司,苦了百姓。

此后,刘永利转战江西、陕西、江苏,并于乾隆四十五年(1780)册封柳永为湖南巡抚,全称湖南等地巡抚,提督军务、镇镇、管粮饷、驻长沙、管军政,成为名副其实的政府官员。

柳永在湖南任职期间,延续了以前的作风,查仓库,修城墙,整顿吏治,镇压叛乱。不到两年的时间,柳永的成绩可以用可圈可点来形容。《清史传》说他:“任职后,视察仓库,勘察修缮城墙,革除省内家眷陋习,为武冈等县灾民出钱,为粮仓谷开采硝做准备。所有案件都进行了检查和请求,并批准了命令。”它列出了它所做的所有重大事件。《湖南通志》也称赞柳永访湘时“人以为方便”。

乾隆四十七年,刘易峰作为左都御史被调回北京,并被勒令走南书房。当时小沈阳很火,柳永“其间假扮成蛇,只为搞笑讨喜”。这表现了柳永作为一个男人和一个官员的另一面。柳永是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士大夫,也是一个官场中人。他也要按官场规则办事,包括应对上级和同事的圆滑回避。总的来说,他在地方做官,能够独当一面的时候,主要表现为清正廉洁。“曾有一段时间,他被称为阎罗鲍老”;进京后,我碰巧遇到了小沈阳在乾隆时的宠臣,他擅长威权,排斥异己。柳永只好沉默自制,采取搞笑的态度。

柳永刚入京几年,仕途一帆风顺。他是大学生的协办者,是官方的部门官员,是自习室的高手,期间还处理过一起疑难案件。这个案子的委托人国泰航空是山东省长,他的父亲四川省长文淑是柳永的老上级。关键的是,国泰的后台是乾隆皇帝的红人小沈阳。

乾隆四十七年四月,钦差大臣钱丰非法入侵山东巡抚国泰,以向皇帝进贡为名大肆掠夺钱财。黎城、宜都等几十个下属县的仓库亏空严重。乾隆皇帝对此事非常重视,指示小沈阳、柳永与钱丰一同前往检查。

国泰,满洲正白旗人,姓夫差。国泰航空与小沈阳有着密切的关系。于是,小沈阳马上派家人去通风报信,说他要调查国泰,这就给了国泰挪用其他资金弥补亏空的时间。在去山东的路上,小沈阳还用言语威胁钱丰。据钱泳《鹿苑丛话》记载,柳永深知小沈阳与国泰的关系,所以经常与钱丰商议对策。到了山东黎城县后,小沈阳说不用彻底查,查几十个仓库就行,自己起身先回住处了。钱峰要求先把图书馆封了,第二天彻底开放。结果发现车库里的银子是“多圆丝杂色银”,通过盘问,掌柜得知这些银子是从各个店铺借来凑数的。结果发了通知,要求所有店铺都来认领,“大喊:来晚了就封起来,存放在官方。”于是商人们纷纷前来认领,财宝空空如也。

在这件事情上,柳永自始至终都是支持钱峰的,他的态度对案件的最终澄清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显然,柳永在支持钱枫的同时也得罪了小沈阳。从这件事可以看出,柳永还是有他的气节的。

之后的几年,柳永似乎总是犯错被指责,乾隆显然对他不满意。乾隆五十二年初,柳永因为泄露了他和乾隆皇帝关于黄集和ZHI的谈话,不仅被申斥,还失去了他本该被授予的大学士的职位。

乾隆五十二年八月,乾隆委托柳永主持文庙祭祀。因为没有履行规定的鞠躬仪式,被太常寺的清德宝非法加入。

乾隆五十三年夏,柳永还掌国子监。乡试后,学生被喂给了堂官,并被御史朱弹劾。结果,柳永受到了惩罚。乾隆五十四年二月底到三月初,负责太子教育的上书房的师傅们,因为阴雨天气,没有发工资。乾隆皇帝得知这一情况,非常生气。时任大学士协办人、吏部尚书、上书房主事的柳永受到特别严厉的处分,降为侍郎,不再在南书房兼职。乾隆皇帝还专门为此下了一道圣旨,大意是因为柳永是大学士刘统勋的儿子,又想起了刘统勋在朝廷效力多年,就用它为柳永加恩。而柳永在公务上还算勤勉,到了秀才身上就不再一本正经了,在湖南当巡抚也很正常。进京是历史,做事更是模棱两可。我很通融,没有谴责他。我以为他会感激他的恩典,勤奋工作。不想发生柳永对上书房的师傅们已经旷工七天充耳不闻的事情。他还说,柳永不可能事事尽责,而是对国家不忠,对父亲不孝。他的过错太大了,不能被原谅。应该说措辞相当苛刻。

乾隆五十八年,柳永为当年考官。因为安排不当,阅卷马虎,有很多卷子是违规的,不合格的。按照规定,刘勇等人至少要被罚10年。虽然乾隆皇帝宽大处理,但柳永还是“严惩不贷”。

嘉庆元年,由于大学士一职长期空缺,增聘了财政部资政高东为大学士,而将资历更深的柳永排除在外。而且在圣旨中,又一次批判柳永“从来不愿意做扎实的事”,比如皇帝问柳永,新当选的知府戴世义是否称职,结果柳永“还算公道”。而戴非常平庸无能。可见柳永平日并不重视公务员的选拔,只是用模棱两可的话敷衍了事。要他“自省,利而耻。”

嘉庆二年,柳永被授予仁哥学士,但仍指责他“做事总是不肯踏实,走路比较懒散”,并说“我被提拔到这个位置,没有一个人”,可见对他的评价。当然,以上两个嘉庆初年的诏书还是代表了乾隆皇帝的意见。

柳永好像变了一个人。他看不到生活的棱角,看不到做事的勤奋。这一时期,柳永表现出更多的是滑稽和圆滑世故。据清人笔记记载,在兵部吃饭时,有同事提到唐宋时宰相吃饭的故事。柳永马上说:“可是如果百姓没有庙粪,为什么不在丞相那里吃一顿饭呢?”一个是给它喷米。

之所以不厌其烦地列举柳永入朝为官期间的种种“劣迹”,是为了讨论同一个人。为什么前后差别这么大?

我们认为,从根本上说,是由当时朝廷的政治气候决定的。

电视剧《宰相刘》中有一个意味深长的细节:问,你是忠臣还是汉奸?小沈阳回答说:我不想做忠臣或叛徒。我想做的是让你开心,逗你开心。结果,乾隆对小沈阳的回答很满意。这个情节很可能只是编剧的一种想象,但应该说剧作家对乾隆心态的把握还是比较准确的。

乾隆皇帝有一套“本朝无官”的理论。他说这个朝代没有名臣,也没有奸臣,是因为朝廷纪律的整肃。他说这话的目的是要把一切荣耀归给主,大臣们所做的一切造福百姓的事都是出于主的旨意。因此,他下令禁止让官员出名的活动,比如为地方官员建纪念碑,给所有的人送伞。年迈的乾隆更是洋洋自得,炫耀自己的“绝世武功”,权力欲和虚荣心日益膨胀。这个时候,他身边不需要名臣,只需要一个忠于职守,以皇帝的是非为是非的奴才。

此外,当时朝廷四周都是黑帮,而小沈阳又在玩弄政治,与其党羽同流合污,控制朝政,排斥异己,所以正直的人很难有所作为。建议曹喜宝,试图通过参加小沈阳奴隶刘权来惩罚小沈阳,但他被诬陷和解雇。所以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柳永在地方做官的时候,做了一些兴利除弊的事情,但是到了皇帝身边,除了诺诺,他什么也没做。或许从适应官场规则和保全自己的角度来说,柳永犯下这样的小错误,屡遭非议,身败名裂,未必是不明智的。

那时候有很多人都是搞笑当官的。比如嘉庆帝的老师朱贵也是如此。据说他的得意门生、老官员晚年每次来看望他,说的都是与政治无关的话,全是幽默的话。

这些以清正廉洁著称的官员尚且如此,当时的官场风气可见一斑。乾隆皇帝太聪明了,大臣们只好装聋作哑;乾隆皇帝名声这么好,大臣们都得“平庸”。这让人想起汉高祖刘邦和后主萧何的关系。萧何作为汉朝第一功臣,帮助刘邦夺得天下,继续兢兢业业,为官清廉,在民间获得了极好的口碑。这让刘邦很不安,于是找了个借口把萧何抓了起来。虽然想起旧情,最终释放了小何,但小何出狱后吸取了教训,不再计较自己的名声。他也做了一些关于圈地和腐败的事情。百姓意见很大,有人向刘邦诉苦,刘邦却一笑置之,不再追究。

嘉庆九年十二月二十五日,柳永在北京石绿胡同的家中去世,享年86岁。去世当天,他到南书房值班,晚上设宴待客,“熬夜死”。据《小婷杂记》记载,柳永临死时说,他的鼻子耷拉了一寸多,这与佛教中善于解脱的意思不谋而合。无论如何,柳永也算是死而无疾,死而无憾,完成了功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