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军事理论论文
浅析军事理论教学与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培养
摘要:民族精神是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力量,也是民族凝聚力能够经久不衰的根本保证。培育大学生民族精神是新时期中华民族精神发展的要求,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任务,也是军事理论教学应发挥的主导作用。
本文从民族精神的概念和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的内容入手,论述了军事理论教学是培育大学生民族精神的有效载体,并阐述了在军事理论教学过程中培育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原则。
关键词:军事理论教学;大学生;民族精神;培养
一、民族精神概述
1,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
民族精神是民族永恒的精神力量,也是民族凝聚力经久不衰的根本保证。党的十六大报告阐述了中华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一个民族,如果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就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中华民族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和平、勤劳、勇敢、自强的伟大民族精英。民族精神也是民族传统文化中不断发展进步的正确思想,是民族生存发展过程中具有凝聚力和推动力的精神力量。
2.培育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内容。
首先,加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培育内容。
爱国主义主要体现在抵抗外来侵略、谋求民族解放、乐于自我牺牲的优秀品格上。新形势下,爱国主义融入社会主义建设伟大事业,推动了社会主义快速发展,支撑了我国各族人民团结一心、共同奋斗的精神目标。
这些优秀的民族性格,体现了中华民族自力更生、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也体现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凝聚力。在全球化带来的政治动荡中,一些国家一再侵犯中国的领土主权。此时,维护国家主权的爱国主义应纳入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培养。
只有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提高大学生维护国家主权的思想和意识,大学生才能始终保持理性清醒的头脑看待西方文化渗透对我国的影响,激发广大学生乃至全社会的爱国热情,维护国家经济、科技和安全利益。
维护国家领土完整,弘扬中华民族伟大的民族精神。
其次,培养团结、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健全品格。
团结统一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各民族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因此,大学生必须在校园和社会上与各族同学和睦相处,把团结统一的民族精神牢牢地印在大学生的民族意识上。
使之成为维护民族团结统一的民族精神,牢牢印在大学生的民族意识中,使之成为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的坚实纽带。中国被称为“礼仪之邦”,中国人民一直以和谐的精神追求自身的发展。大学生作为我国的后备力量,应该发扬这一光荣传统。
在完善自身的同时,也要积极加入维护世界和平的队伍,反对霸权主义和恐怖主义破坏世界和平,始终为世界和平贡献自己的力量。
大学生只有时刻牢记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才能在学习和工作中不断开拓、创新、进取、探索,才能在当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保证社会主义建设的顺利进行。
第二,军事理论教学是培育大学生民族精神的有效载体。
1.军事理论教学是大学生接受国防教育的主阵地。
2011年7月29日,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印发《关于新形势下加强国防教育的意见》,明确指出:“坚持以国防教育法为依据,以弘扬爱国主义为核心”。民族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国防教育的核心是爱国主义,二者的价值取向是一致的。
教育部2003-2007年振兴教育行动计划也指出:“要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一项重要任务,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军事理论作为大学生必修课,是大学生接受国防教育的主阵地。因此,军事理论教学是培育大学生民族精神的有效载体和重要途径。
2.军事理论教学巩固和深化了大学生对国家历史的认知。
邓小平同志曾指出:“我们要用历史来教育青年和人民。”要让大学生有牢固的民族精神意识,就必须要求他们对自己民族的历史有高度的了解。
中国国防史在军事理论第一章《中国的国防》中,深刻阐述了中国国防的历史发展。透过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告诉我们,国防观念淡薄一定会危及国家的存亡,所以要加强国防教育,不断增强国防观念;
武器装备落后是国防薄弱的标志,必须加强信息化军队建设;人是战争胜负的决定性因素,要加强人才培养;民族精神是国家兴旺发达的灵魂。“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3.军事理论教学增强了大学生的民族成就动机。
军事理论教学增强了大学生的民族成就动机和民族凝聚力。爱国主义是民族凝聚力的核心,民族凝聚力是爱国主义的外在表现,对维护祖国和民族团结、抵御外来侵略、促进社会进步具有巨大作用。
军事理论教材第三章《战略环境》,系统阐述了国际战略环境和国际战略形势的历史演变和发展趋势,指出了中国周边安全环境的现状和面临的安全形势。第四章军事高技术,系统介绍了军事高技术的类型、发展趋势及其对现代作战的影响。
军事高技术和新军事变革得到加强,中国特色军事变革得到积极推进。第五章“信息战”,全新的战争形态拓宽了战争思维,因此,它从军事科技、政治经济、国际形势以及世界范围内意识形态领域日益激烈的竞争等方面引发学生的理性思考。
强化大学生的成就动机和应对外部挑战和压力的心理准备。
4.军事理论教学与大学生民族精神培养的辩证统一。
首先,培养大学生的民族精神可以促进军事理论教学。民族精神是人民最深厚的思想基础和精神支柱。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特别是中国周边的安全形势,我们更有必要从战略发展的高度看待民族精神,重视爱国主义,强化国家主权意识。
我国的民族精神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军事理论的教学也以爱国主义为核心。两者具有相同的教育内容,是辩证统一的。其次,军事理论教学可以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民族凝聚力。
一个民族要独立,要生存,要发展,就必须有强大的民族自信心、民族自豪感、民族自豪感和民族凝聚力。一个民族只有拥有强大的民族精神,才能在全球舞台上,在世界民族的激烈竞争中屹立不倒,昂首挺胸。
一个国家的自尊和自信是推动国民维护国民性的强大力量,也是推动国防观念形成和增强的内在动力。
第三,军事理论教学过程中培养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原则
1,正确导向原则
军事理论教学必须坚持维护国家安全和统一的正确导向,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深入分析问题,客观全面地反映现实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确保学生对问题有清醒的认识,既看到我们的成绩,也看到我们的不足,特别是潜在的矛盾。
一方面,在教学过程中,不要盲目夸大自己的优势,在成绩面前自恋,这样会造成学生盲目乐观!傲慢自大,缺乏危机意识;另一方面,也要防止片面强调自己的劣势,容易导致学生的悲观情绪。特别是对于一些网络言论,
比如网上说:美国想打谁就打谁,英美想打谁就打谁,俄罗斯日本打我打谁,朝鲜美国打韩国中国我骂谁。
在军事理论教学过程中,对于这种网上言论,要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教育和引导,不能无原则的附和他人。
2.居安思危的原则
居安思危,有备无患。这句话是中华民族的古话,也是军事理论教材反复强调的一句话。这句话的意义在于提醒人们,即使身处和平环境,也要想到隐患。随着新国家安全观的确立,当代大学生必须要有忧患意识,树立正确的国防观念,增强国家安全意识。
增强忧患意识是培育民族精神的核心内容,也是高校军事理论教学的重点。“和平与发展”仍然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但它们仍然面临着巨大的挑战。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依然存在,因领土、民族、宗教、资源等因素引发的武装冲突和局部战争仍在继续。
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发展中国家亿万人民仍处于贫困之中。世界从未真正平静过。一些地区军事和安全关系紧张,地区冲突不断,军备竞赛此起彼伏,恐怖主义历史悠久等不稳定因素一直威胁着世界的和平与安宁。
让学生了解中国国防兴衰史,学生能体会国防建设的重要性;通过明确我国国防建设的现状和不足,当前国际安全形势和我国面临的潜在威胁,学生可以增强忧患意识;掌握了未来战争军事技术的焦点、形式和发展趋势,
学生能够自觉地把忧患意识转化为祖国繁荣富强、自强不息的巨大动力。把忧患意识融入大学生思想,增强他们的危机感、责任感和开拓进取的精神,使学生自觉投身于关心、爱护和振兴国防的队伍,是国防教育的目标和任务。
3、民族情感原则
军事理论教学应重视民族理想、信念和情感教育。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中国人民有自己的民族自豪感和自豪感。热爱祖国,为建设社会主义祖国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是最大的光荣,损害社会主义祖国的利益、尊严和荣誉是最大的耻辱。”
因此,在军事理论教学过程中,要通过新中国成立前后中华民族命运的对比,突出中国国防建设的成就、中国武装力量的强大、军事高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特别是航天事业的飞速发展和经济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
展望中华民族的美好未来,将极大地激发大学生的民族理想、信念和情感。
4、核心价值原则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深入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
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原则必须体现在军事理论教学中,因为大学生是社会发展的主力军,他们的思想价值观影响着社会的整体风气。
因此,大学生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正确导向,深入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内涵,提高辨别事物的能力,把握社会主流思想,在精神和行为上做出正确判断,在人生价值上做出正确选择。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凝聚人心、团结群众的精神力量。大学生只有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才能明辨是非,分清善恶,自觉抵制腐朽思想的侵蚀,树立* * *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积极进取,自强不息,为繁荣社会主义贡献自己的力量。
通过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展现大学生积极健康的心态,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正能量,成为弘扬民族文化、引领社会风气、体现道德规范的最积极、最主动的践行者。
来源:知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