澜沧古茶有限公司的历史渊源。

据史料记载,早在1100年前,就在“银盛市群山环抱”的南召四浦区,盛产茶叶。明代万历年间的学者谢在他的著作《云南略》中首次提到“普洱茶”一词:“凡学者所用之茶,皆蒸成一团。"清代《云南于海智恒》载:"俗茶之名重于天下,普洱所属柳茶山有数十万人。"这六座茶山都在普洱府思茅堂的地界之内。普洱府的思茅堂是当时茶叶贸易的集散地。清朝雍正年间起,贡品普洱茶由思茅同治承制。光绪二十三年(公元1897年)后,法、英相继在思茅设关,加大了普洱茶的出口,普洱茶马古道随之兴盛。作为文物,还有普洱安塘茶马古道,残存12.5公里,那克力茶马古道断断续续30公里,石头上有马蹄印,记载着当年马帮的历史。“普洱茶”是云南大叶种茶的一种。其特点是:芽长而壮,白毛丰富,有银色光泽,叶大而软,茎节间长而粗,新梢生长期长,嫩度好,发育旺盛。富含生物碱、茶多酚、维生素、氨基酸、芳香物质等。全国著名肿瘤学专家梁明达教授经过科学研究得出了肯定的结论,称“普洱茶——21世纪的抗癌保健饮品”,并于1993年在中国召开的普洱茶国际研讨会上宣读了关于这一命题的论文,放映了相关的科研投影片,引起了与会者的关注。澜沧邦外古茶树发现于1991年,1992 ~ 1993年调查论证并经国际研讨会确认,为过渡性古茶树,树高11.8 m,根径1.65438+。《中国科学报》、《中国茶叶》、《中国遗产报》、《人民日报》、《农业考古》、《台湾省胡忠天地》、《洪文汇报》、《泰国新中原日报》、《菲律宾世界日报》、《日本茶道杂志》、《印度阿萨姆评论》、《美国纳西时事通讯》。

澜沧景迈栽培万亩古茶林是我国迄今为止面积较大、历史悠久(1000年)的保存较为完好的栽培古茶林。在1997年2月召开的第二届中国普洱茶国际研讨会上,与会人员进一步确认了布朗族的祖先——古普人是最早种植茶树的主要民族,布朗语。澜沧景迈培育万亩古茶林,被誉为“天然茶博物馆”,对研究中国茶产业发展史、古茶树农学、茶与民族关系、古茶树种植与管理、古茶叶贸易等具有较高的历史和科研价值。

普洱茶文化的内涵非常丰富。自从远古时代居住在澜沧江流域四浦地区的先民普人和各民族在生产生活实践中发现了野生茶树的用途,并加以栽培、驯化和利用,茶文化开始了新的篇章。该地区各民族的饮茶方式多种多样,包括哈尼族的焙茶、陶罐茶、蒸茶,彝族的杯茶、盐茶,傣族的焙竹筒茶,拉祜族的焙茶、大锅茶,佤族的铁板烧茶,布朗族的煮竹绿茶、酸茶等。在各民族中,以茶待客、以茶嫁娶、以茶为礼、以茶为祭、以茶为贡、以茶入市、以茶吟歌、以茶入艺、以茶交易、以茶入药、以茶为诗,已经成为社会文明进步和人民友谊的象征。今天,茶促进了贸易、农业、文化、财富、友谊和国际交流,从而进一步促进了各民族的团结和国际交流。

古人说“普洱茶名扬天下”,这话没错。国内外学者为普洱茶著书立说,诗词曲赋者也不少。清代文学家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写下了普洱茶,俄国文学家托尔斯泰写下了《战争与和平》,清代学者阮福写下了普洱茶,在四浦区的茶乡,流传着许多与普洱茶有关的古诗词和民间民谣,是由茶衍生出来的一系列“茶文化”。已出版的《中国普洱茶诗词楹联集》共有419首古今诗词、52副楹联、8首民歌。其中有《普茶吟》、《采茶歌》、《清代茶庵鸟语》、《英国茶歌》等诗歌。普洱茶庄有当代的种茶、采茶、制茶、饮茶、议茶、茶史、茶山、茶厂、运销、出口、医药、保健、茶艺、茶节等茶事诗词歌赋。

1997年4月,邮电部发行了一套4枚茶叶邮票。第一枚邮票是茶树,面值50美分。同时发行了澜沧邦外古茶树极限明信片,开通了中国大陆茶文化邮政,在国际邮政中起到了宣传作用。思茅地区普洱茶艺表演队曾在思茅、昆明、泰国清莱等地演出。它由哈尼族、彝族、拉祜族、傣族和佤族的饮茶习俗组成。以“尊爱”为茶艺精髓,为宾客呈现绿茶、焙茶、酒茶、茶艺表演,注重品茶的环境和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