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书苏羽

前言:

当蜀汉宰相诸葛亮被提到“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时,人们公认他是最杰出的政治家之一,一篇《隆中对》奠定了他不可动摇的军事家地位。

然而,诸葛亮是一个优秀的军事家吗?

千百年后,争论不休。

一代战神、开国第一将粟裕给出了自己的答案——他认为诸葛亮是一个不会打仗的人,不是一个军事家!

苏宇

为什么苏羽会做出这样的评论?他客观吗?

食堂从新系列《著名作家评论》第一集开始。姑且说,粟裕对诸葛亮的评价不是军事家。

首先,《三国志》中的诸葛亮和《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虽然说的是同一个人,但描述却相差太远。

《三国演义》共120章,其中诸葛亮第一次正式登场是在第38章,第104章丞相驾崩,共跨越66章(徐庶前面有两章,其中诸葛亮和刘备参观山寨,后面116章,诸葛亮也出现在定军山)。

这期间,诸葛亮放火烧新野,借草船之箭,放火烧赤壁,智取益州,七擒孟获,六出祁山...

可以说是多次作为智慧的化身出现,活着就是军神的再现,以至于鲁迅先生感叹:“看来诸葛是睿智的,接近于妖。”

唐国强版诸葛亮

但《三国志》中的诸葛亮并非如此。

《三国志》作者陈寿在《三国志·舒舒·诸葛亮传》中评价诸葛亮道:

陈寿首先肯定了诸葛亮的治国才能,并将其与管仲、萧何相提并论,但在军事上,他又多说了两句粗话。

两句话的意思都是诸葛亮可以治军治国,但是不能打仗。

有两个版本,一个是言情小说,一个是信史。可信度是高是低,一目了然。

有意思的是,诸葛亮的老对手司马懿这样评价诸葛亮的道:

司马懿的说法虽然有抬高自己,贬低对手的意思,但也客观地指出了诸葛亮用兵的不足。

所以,千百年来,人们一直在争论诸葛亮是不是军事家。

正所谓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解放后,有人问苏羽:

粟裕是新中国十大将军之首。他身经百战,所向披靡,屡建奇功,军事才能层出不穷。

真要论功行赏,苏绝对可以跻身元帅之列。粟裕足以称得上无与伦比的军神。

他真是请对了人评价诸葛亮的军事水平。

没想到,粟裕给出的答案还是挺意外的。

苏羽略微思考了一下,答道:

粟裕直接说诸葛亮不是军事家,两次最大的胜仗都是周瑜火烧赤壁之后打的。

呃,放火烧新野的其实是刘备(草船借孙权一箭)。更别说六次去岐山,都没有成功。

好家伙,就这点算计,看来诸葛亮还真没什么成就。

现在的问题是,为什么粟裕会做出诸葛亮打不起来的评价?

他说的又是真的吗?

其实,粟裕之所以做出这样的评论,主要是因为他和诸葛亮的带兵方式不同。

粟裕领兵打仗,向来以少胜多以强著称。从土地革命战争本身开始,我军的战争史就是一部以弱胜强的历史。在我军的大部分战斗中,我们都是以少胜多,涌现出了很多名将。

在这些名将中,粟裕尤为突出,粟裕指挥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斗不计其数。食堂只列出三种情况。

一、黄桥战役

1940年9月,粟裕指挥新四军江北指挥部1、2、3纵队9个团,共7000余人,迎击前来挑衅的国民党韩德勤部第89军1.5万余人。

面对两倍于自己的强大敌人,苏羽并不胆怯。他采用诱敌深入,分割包围的方法,以700余人的伤亡为代价,消灭敌人伤亡1.1.00万余人。就连第89集团军司令李守伟也在恐慌和逃跑中淹死了。

这就是著名的黄桥战役。经此一役,粟裕作为一名优秀战士的名声,天下皆知。

甚至在毛泽东听说了这场战役后,他也连连称赞:

二、豫东战役

65438年6月至71948年7月6日,粟裕指挥华东野战军、中原野战军和冀鲁豫皖苏区部队在豫东战役中,以20万兵力对抗敌区守岁兵团(第七兵团)主力,黄兵团共25万兵力。

此役共歼灭国民党军9万余人。第7兵团司令区守年、整编51师司令沈承年被俘,一战解放了中原大片地区,使国民党军失去了在中原战场实施战役进攻的能力。

这场战争包括攻坚战、运动战、阵地战和安全转折战,战争形式之复杂前所未有。

更重要的是,除了正面区守年兵团外,粟裕还不得不面对前进中的六个兵团,包括邱清泉、、黄、、孙、、吴少洲和杨干才。结果,粟裕还是大获全胜。这场战斗真是逆天到了极点。它清脆、有力、爽朗。

苏宇指挥作战。

三。淮海战役

1948 165438+10月,粟裕指挥华东野战军16纵队、中原野战军7纵队和地方武装60万人,与80万国民党军展开了最后的决战。这就是著名的淮海战役。

10月6日165438淮海战役爆发,于10月6日1949+10圆满结束,共历时65天。

粟裕指挥解放军在绥靖区共歼灭国民党军5个团,1人,包括22个军56个师,共计55.5万余人。

此外,还击退了南京援越的第六、第八兵团。

至此,华东和长江以北的中原地区基本解放,国民党的统治中心南京处于人民解放军的直接威胁之下,国民党统治集团已陷入瓦解状态。

战斗结束后,毛泽东亲自发来一封长电报表示祝贺,并在后来说:

解放后,毛泽东向来华访问的英国元帅蒙哥马利介绍了淮海战役,特别称赞粟裕的做法:

纵观这些战斗,苏羽深知,强与弱、多与少是辩证的。

苏羽一直反对单挑拼实力。他虽然在战略上以弱胜强,以少胜多,但非常重视具体的战术运用,在每一场战役中都集中绝对优势兵力歼灭敌人。

诸葛亮面对敌强我弱的形式,却没有粟裕的手段。他经常发动进攻,但是没有吃大败仗,没有得到一个像样的结果。

战争是对立双方实力的直接博弈,也是精神、意志、士气的综合较量。

战争之前,实力大多是清楚的,但战争的秘密在于,还没有强大到可以打赢战争。

俗话说“狭路相逢勇者胜”,在某些情况下,弱者却敢拼,往往会赢得最后的胜利。战争不可能总是像你想象的那样进行,有很多时候你不得不打艰苦、邪恶、危险的战斗。

而粟裕向来以擅长打攻坚战、险战著称。每当有50%到60%的胜算,苏羽就敢发起决战。

以孟良崮战役为例。在这次战役中,粟裕指挥华东野战军包围了在的国民党整编第74师(军长张)。74师整编51、57、58旅,全部装备美式机械。号称“五大主力”之一,战斗力非常强。

更重要的是,74师被华东野战军包围,但国民党军总司令顾在徐州设司令部统一指挥,将24个整编师集中为3个机动团,40余万兵力包围华东野战军。

这是一场围剿和反围剿,一场生死存亡的攻坚战。一旦七十四师不能被华东野战军歼灭,整个华东野战军就有全军覆没的危险。

孟良崮战役态势图

这一仗,粟裕只有50%的胜算,但他还是下令以1、4、6、8、9纵队和特种兵纵队为主攻;

用第2、3、7、10列作为阻挡辅助。

采取“虎心”战术,从重兵集团中挖出敌人第一王牌的主力。

最终,在战役中,华东野战军歼灭整编74师、83师1团,共计32000余人,74师师长张阵亡。

战斗结束后,陈毅写下诗句:

而蒋介石则哀叹道:

一年后,毛泽东回忆起与粟裕的孟良崮之战时说:

另一方面,诸葛亮说“诸葛一生谨小慎微”,也不是废话。没有把握,诸葛亮根本不敢打。

纵观诸葛亮一生所打的战役,由于他“一生谨小慎微”,所以每一次战役用兵都注入了这种谨慎。

导致他一生中很少有打硬仗、恶仗、险仗的成功例子。

诸葛亮唯一一次险战,可能就是三国演义里的“空城计”了。

空城剧照

遗憾的是,空城计划是假的,历史上没有发生过。

而且即使在言情中,空城计划也有很大的瑕疵。如果司马懿不掉头逃跑,而是派一支小部队攻城会怎么样?

这是一个合格的将军在真实战场上的基本素质。

空计划不是利用风险,而是自杀。

战场形势瞬息万变。一个杰出的军事家最注重奇与右的结合,出奇制胜,古今中外的名将都是如此。

粟裕向来以敏捷和奇袭著称,机动和奇袭的例子数不胜数。

食堂再举两个例子。

一、七战七胜

1946 13年7月至8月27日,国民党第一“绥靖”区司令唐(后由取代)指挥5个整编师共15旅约12万人,集结在长江北岸的南通、靖江、泰兴、泰州,企图先占如皋、海安,然后。

时任华中野战军司令员粟裕,集中1、6师7、10纵队19团3万余人。他在苏中军区部队和民兵的配合下,采用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战术,充分利用解放区作战的有利条件,抗击四倍于自己的敌人。

这就是著名的苏联七战七胜。

这场战争本身就是一场敌众我寡,弱者强的战斗。真要硬拼的话,粟裕是很难取胜的,但是他却屡屡出其不意,连续打了七战。

第一次世界大战,许安泰:

华中野战军歼灭83个师3000余人;

毛泽东听说后不敢相信,于是他直接打电报给华中野战军,询问是否属实。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战争就像南方:

华中野战军集中兵力,包围敌军,整编第四十九师(军长王铁汉),一战击溃..

第三仗,海安:

华中野战军三千多人与国民党军五万多人作战。经过四天的激战,三千多人被消灭,两千多人死伤。

第四次战役,李堡战役:

新7旅被不同路线围攻,9000多人全军覆没。

第五场战役,丁堰之战:

经过一夜激战,歼灭敌交警第7、11兵团5个旅和第26旅1个旅,共计5000余人。

第六次战役,黄桥:

国民党第99旅全军覆没,187旅和第79旅也大部覆没。

第七次战争,邵伯:

坚守阵地,消灭敌人5000余人,俘虏65438+20万人以上。

粟裕歼灭国民党军6个旅、5个交警旅5.3万人,占侵苏国民党军总兵力的44%。

七战七胜是粟裕军旅生涯中最大的成就。此战一出,无数战略家仔细研究,感叹不已。

比如苏联战役后,林彪迅速收集了关于战役的详细资料,然后把自己关在屋里琢磨了整整两天,做了一个详细的战术复盘。

最后,他向刘亚楼感慨:

就连毛泽东也对这次战役给予了高度评价,并专门指示粟裕总结经验,上报中央,供全国其他解放区参考学习。

他一路叫着:

解放军总司令朱德后来回忆说:“粟裕在苏战役中消灭的敌人比自己的部队还多。”

毛泽东和苏羽。

二、苏北战役

1946年9月,整个华东野战军因淮河大战失利,处于非常被动的局面。在陈毅的建议下,粟裕率少数警卫人员北上山东,指挥山东野战军,执行外线作战。

初到山东的粟裕面临很多困难。

第一,他对要指挥的部队不熟悉;

二是不熟悉山东、淮北地区的地形地貌;

第三,他对对岸的敌情也知之甚少。

俗话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但此时的苏羽并不知道自己是谁,也不具备任何条件。他怎么打?

偏偏这一战事关重大,事关全局。我们只能赢,不能输。苏羽身上的压力和命运一样沉重。

但在粟裕天才的指挥下,苏北战役取得了空前的胜利,以8000多人的伤亡为代价,共歼灭敌军21530人。国民党整编第六十九师师长戴自杀,副师长饶被俘。

这一仗开创了解放战争以来我军一次性消灭最多敌人,一次性消灭一个整师的先河!

战后,苏羽总结道:

陈毅和苏羽。

另一方面,诸葛亮控制欲很强。每次打仗,他最怕出事,行军打仗步步为营,但战局千变万化。再聪明的人也不可能有那么高的前瞻性和远见,也不可能把握住每一个变化。

以诸葛亮六下祁山为例。诸葛亮每次出兵的方向、路线、战术大多相同,导致魏国有备无患,以至于六次远征都未能达到预期的战略目标。

诸葛亮虽然不是每次都大败,但也不可能大获全胜。从战术上的胜利,弥补了魏国和蜀国的实力差距。

依靠诸葛亮的用兵之道,战场上任何一个意外,都一定会让之前的努力前功尽弃。所以诸葛亮就算有六座祁山也打不过强大的魏国。

综上所述,苏指挥的战斗,以诸葛亮的脾气是做不到的,苏羽以弱胜强也是诸葛亮力所不及的。

这也是粟裕看不起诸葛亮军事水平的重要原因。

从某种意义上说,粟裕评论诸葛亮不是军事家,不敢用奇兵,不会打仗。也是现实客观的。

现在的问题是,如果苏羽和诸葛亮对决,你认为谁会取得最后的胜利?

主要参考资料:《粟裕传》、《粟裕研究文献》、《三国志》、《三国演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