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来看,国家工业化与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关系

始于鸦片战争的中国近代史充分证明,有两条对立的“现代化”道路:一条是爱国者走的路,先资本主义,最后社会主义;另一条是投降主义者走的路,表面上是资本主义,实质上是半殖民地。我们应该区分这两种现代化。(注:齐·:论鸦片战争以来的中国现代化,《扬州师范学院学报》第4期,1990。)

吴指出,在现代中国,不清除帝国主义侵略势力和封建主义,工业化只能是幻想。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应该否定当时人们的任何工业化努力。因为,没有某些新的工业,没有中国的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就没有反帝反封建革命的成功。当然,没有一个立足于我们自己的土地和适应我们国情的发展战略,就不可能实现工业化。(注:吴·:《近代中国的工业化道路》,文史哲第6期,1991。)

刘大年认为,民族独立和现代化是不能互相替代的两件事。民族独立不能代替现代化,现代化也不能代替民族独立。它们是紧密相连的,而不是孤立的。没有民族独立,就无法实现现代化;没有现代化,政治、经济、文化永远落后,真正的民族独立无法实现。中国人民坚持不懈地追求民族独立,最终目标仍然是追求国家的现代化。但是,民族独立和现代化毕竟是两个不同的问题,各有各的具体内容。民族独立就是要改变民族的被压迫地位,推翻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统治秩序,从根本上解决生产关系问题。现代化就是要改变中国经济文化的落后地位,发展以现代工业生产力为主的社会生产力,从根本上解决生产力问题。两个问题的内容不一样,所以解决方法也不一样。人不可能同时完成两项任务,或者一战做到最好。唯一的解决办法就是走革命道路,推翻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统治秩序,获得民族独立,为中国的现代化打开一片新天地。(注:刘大年:近代史研究中的几个理论问题,人民日报,1997,11。)

龚书铎指出,中国近代社会的改造,实现现代化,走向富强,不能脱离近代中国的社会现实,而必须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帝国主义和封建统治的现实紧密联系起来,不能把现代化与反帝反封建斗争对立起来,更不能否定这种斗争。帝国主义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使中国处于半封建状态。历史事实表明,帝国主义的入侵既没有使中国进入资本主义社会,也没有使中国实现资本主义现代化。西方列强不反对帝国主义而赞成和帮助中国实现现代化,是不符合历史现实的。不反对帝国主义,不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地位和帝国主义在中国的压迫和掠夺,就不可能实现中国的现代化。(注:龚书铎:《对近代中国社会变迁的反思》,《历史教学》第1997+01期。)

和黄指出,在整个近代社会,中华民族面临着两大历史任务,一是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二是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前一项任务是为后一项任务扫清障碍,创造必要的前提。中国的现代化不能忽视或脱离这两大历史任务。而是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围绕着这两大历史任务的实现而不断推进。在“后发外生型”现代化国家,现代化的启动会更多地受到外部因素的影响,包括资本帝国主义侵略的客观刺激。但与此同时,后者必然会给这些民族和国家带来深重的灾难,使民族解放和民族独立成为其现代化实践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成为其经济工业化和政治民主化的首要前提。(注:、黄《:1898年百日百日祭:从现代化角度思考》,《文史知识》第6期,1998。)

就争取民族独立和现代化而言,前者是反对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后者是寻找中国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道路;前者面临的是西方列强试图把中国变成他们的半殖民地和殖民地,后者面临的是如何通过现代化的进程把一个贫穷落后的中国变成一个繁荣进步的中国。因此,近代中国的历史形势要求中国人民不仅要完成争取民族独立以防止半殖民地化的过程,而且要在中国实施现代化计划以适应世界历史的发展趋势。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和现代化是相辅相成的。现代的生产力和经济基础只会有助于民族独立,也就是说,无法想象现代的西方列强能被传统的刀枪弓箭打败,无法想象没有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和发展,资产阶级的改革者和革命者会登上政治舞台。当然,近代中国因为帝国主义侵略成为半殖民地国家,中国人民必须反对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同时,帝国主义还在中国打击和迫害资本主义,中国必须尽力发展资本主义。这样,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也包含了争取民族独立的成分。现代中国的发展趋势应该是独立富强的中国,而不是独立而不富强的中国。也就是说,没有民族独立就不可能实现现代化,但不能说中国在没有完成民族独立的重任之前就不可能有现代化。在这里,争取民族独立和现代化的斗争应该是密切相关的,而不是相互对立的。同样,在阐述现代化的历史进程时,也不能忽视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

第四,中国的现代化水平。

就中国现代文化的进化水平而言,史学界流行一种说法,即物-系统-心理的三段式进化形式。对于这种说法是否也适用于中国现代化演进水平的讨论,历史学家看法不一。

王翔基本上是按照对象-系统-心理的模式来阐述中国现代化的层次的,认为中国现代化进程的三个层次是技术-思想-系统。他根据文化传播理论,强调文化传播的多向性和多层次性特征,遵循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轨迹,指出中国经历了从技术层面到思想层面,再到高级到政治层面的发展过程。他认为,从鸦片战争到洋务运动,中国人只关注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只在文化体系的技术层面欢迎西方资本主义文化;甲午战争后,人们开始痛定思痛,认为只有西方科学技术救不了中国,开始寻找救国救民的新途径,从而将中国的现代化从技术层面推向了思想层面。同时,精神力量也会转化为物质力量。从早期的维新派、维新派到革命派,参政热情不断高涨,先后以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两种不同形式实现,标志着中国的现代化征程从思想层面推进到政治层面。(注:王翔:论中国现代化的三个层次,《中州学刊》第4期,1988。)

张开元从外部反应和现代化的角度阐述了这个问题。他指出,人们常常把中国先进知识分子认识现代化的过程分为三个层次或阶段,即工具、制度和思想。这作为一般的素描来说还不错,但如果考察个别人物的思想和做法,就很难做出如此简单生动的划分。即就魏源发起的“师夷长技以制夷”而言,他所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