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秦朝到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哪个朝代拥有最辉煌的历史?

好像太多了~

在伏尔泰眼中,明朝的中国是西学东渐的典范。当时的皇帝似乎并不勤政,但是良好的制度和各级官僚很好的维持着帝国的运转。当时的知识分子不再仅仅依附于皇权,而是把书院作为斗争的阵地,敢于在法庭上与皇帝争辩,学者王力可、夫之、唐赞开始关注人权等问题。中国全境亡于蒙古的惨痛经历,落后民族在关外的不断侵扰,也让知识分子开始把目光投向“民族国家”的构建。书院的广泛分布,生活的丰富,教育的普及,让各种学术活动遍地开花,也让更多的中国人作为同时期摆脱宗教束缚的西方人思考人性。当时的明朝知识分子,自认为是中原的中国贵族,自信开放。从皇帝到各级官僚,再到普通知识分子,都热烈欢迎西方先进技术的掌握和引进。在明朝,中国人的思想自由和创造力是极其惊人的。

1.在政治思想上,很多思想家都达到了“民权”的高度。王夫之提出了虚拟君主的思想。他说:“我们应该制定游戏世界的规则,并让皇帝知道是否有任何地方。”“我们应该依法审判,彼此公正...如果有国王,我们无法改变这一点。”宪法高于一切。即使世界再次易主,新“国王”也不能轻易修改宪法。即使在今天,有多少人知道这个道理?而黄宗羲则愤怒地批判君主专制:“简直是君子,是天下之大害。”林东党首顾宪成提出“天下之是非,应听天下之言”。今天有多少人知道这么清晰的舆论监督理念?

2.在人文思想方面,明代思想家普遍主张以人为本,崇尚个性。王阳明说:“我的精神是天地的主宰。”王艮说:“知体为万国之本”。汤显祖说:“天地之性贵,人之自轻。”陈确实说过:“天道是从人欲看的,人欲正,天道也正。”同时,他们都主张学术要冲破一切罗网,自由驰骋,即使孔子的话无人相信。王阳明说:“学之心贵,从心求,不从心求。虽是孔子之言,不敢以为真。”他还说:“道是人间正义;学,天下之公学,非朱所能而私,非孔子所能也。”400多年后,中国还有“两个凡是”理论!你真的不能作弊!唯物主义思想的巨人王廷相也嘲笑教条主义者是“有信仰的鸡”。他说:“秀才是道士,不是我心目中认为选择是基础的神,秀才的话是信,不是有信仰的鸡。”冯梦龙在《笑府》中说:“再笑老头子孔子,你平白杀了多少活人。”这不就和五四时期鲁迅等启蒙精英说的一模一样吗?

3.在经济思想上,王夫之明确主张皇帝不得侵犯私有财产:“王虽为天地之子,天地为私,但敢论天地之富,而分其己土。”他还指出,人不能干预经济自由:“人要自己谋生计,但不如自己谋,放松了自力更生,那么生计就会越来越窘迫。”而这个道理,四百多年过去了,统治者还不知道,他们的智慧还不如小岗村那些冒着杀头的危险私自搞“承包”的农民!

其次,我们来看明朝的科技:

公元16世纪中叶至公元100世纪中叶,是我国科技史上群星璀璨的高峰期,各种科学成就辉煌。同时出现了方以智、李时珍、徐光启、徐霞客、宋等五位科学巨擘,以及朱载堉、李之藻、等多位科学家。中国的科学学科体系已经形成,并不逊于西方。莱布尼茨在《中国近况》的序言中说:“中国这个文明古国与欧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双方处于平等的较量之中。”李约瑟还认为,由于历史的巧合,近代科学在欧洲的兴起与耶稣会在中国的传教活动相吻合,所以近代科学几乎立即与中国的传统科学发生了接触。到了明代,中国传统的数学和天文学因西学的到来而复兴。到了1644,中国和欧洲在数学、天文、物理方面已经没有显著的差异。他们完全融为一体。明代,各种技术和原始机器的发明和创新尝试在各个领域不断涌现。在北京保卫战中,明军居然出动了中国人制造的“喷火坦克”,可见当时中国社会的开放性、自由性和创造性正蓬勃发展。

1634年,也就是明朝灭亡前十年,崇祯历书的修订在徐光启的主持下完成。一年前的1633年,被誉为近代科学奠基人之一的伽利略被教廷判处无期徒刑,晚年极其悲惨。当时徐光启的职务是“东学馆”和“文远学馆”,深得崇祯皇帝的宠爱。这是明代中西天文学的比较。可以说中国明朝崇祯皇帝对天文学的支持远远超过欧洲。这本汇集了欧洲天文学全部经典的崇祯历书,不仅代表了“西学东渐”的学术成果,也代表了中国对西方天文学的接受,在欧洲更是难能可贵。

1,徐光启提出建立以数学为基础的整个科技发展的学科框架。崇祯二年(1629)七月二十六日,徐光启向崇祯皇帝呈献《岁差历改》,论述“数学与其他科学的关系,以及数学在生产实践中的作用”。他认为数学是所有其他自然科学和工程的基础。

2.方以智对自然科学和哲学进行了科学的划分和论述。当时西方连哲学和科学的区别都搞不清楚,但方以智已经明确提出了概念的区分和关系的讨论。

3.在军事科学方面,徐光启在崇祯二年(1631)建议组建一支全部火器装备的现代化军队。他建议陆军第一营使用120“两轮车”,120“火炮车”,60“粮食车”。西炮16,中炮80,鹰矛100,鸟矛1200,兵2000,兵2000。.....训练成15营6万人,并推荐孙训练第一营。这一计划得到了崇祯皇帝的热切赞赏和大力支持,并付诸实施。孙是徐光启的学生,是徐光启新军事思想的伟大实践者。孙本人在科学方面也颇有造诣,包括《几何理论》、《几何的应用》和《太西计算精要》。可以说,如果没有孔有德的叛乱,他早就训练出了相当强大的火器部队,彻底消灭满清应该没有问题。然而,孙很快被叛军孔有德抓获,并因玩忽职守而被处死。徐光启训练新军的计划虽然失败了,但却指明了中国现代军事的发展方向。没有满清王朝的中断,中国在军事上不会落后于西方。

4.在机械工程和物理方面,王政做出了自行车、自转研磨机、虹吸管、鹤饮、刻漏、水矛、弩、代耕、轮锅,老乡们把他当成了诸葛孔明的东山再起。王政和金尼格合作翻译了中国第一部罗马注音书《西方儒学》。与西方传教士邓合作翻译创作了《远西奇物图说》,这是中国第一部系统介绍西方机械工程和物理的著作。

5.现代医学也开始萌芽。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实事求是,不迷信古人,其正确性超过了以往所有的本草著作。吴有兴的《瘟疫》揭示了中国新医学的曙光。

第三,让我们看看物质文明:

明朝代表了当时人类文明发展的最高水平。明末中国生产力高度发达,永乐时期铁产量高达9700吨,而17世纪欧洲产铁最多的俄国只有2400吨。无论是钢铁、造船、建筑等重工业,还是丝绸、棉布、瓷器等轻工业,明朝都遥遥领先于世界,工业总产量占世界的三分之二以上,远高于农业产量占世界的比重。同时,明末的对外贸易额也相当惊人。根据现有的研究成果,明朝中叶至明末的百年间,从欧亚贸易流入中国的白银约为7000至1万吨,约占当时世界白银总产量的1/3。当时占据世界经济中心位置的是中国,而不是欧洲。

第四,我们来看明朝的对外交往:

明朝人对外部世界非常开放。在对待外来文明的态度上,屈主张以文化的高低来区分一个国家是否文明。他说:“他忠诚而睿智,虽远,亦在夏。夫若焉,汩汩焉,无耻之徒,虽近于肩,戎狄也。”流亡日本的朱舜水也说:“世人会说,‘古人优于今人,中国优于外国’。”这是一个狭隘的视野,使得这三个村庄的语言。”徐光启说:“要想赢,就要知道;开会前,必须翻译。”“让他在三千年里增加渐进的事业,我在我的岁月里也会成功。”这个想法得到了崇祯皇帝的全力支持。事实上,在明代,中国民众和官方已经同时开始大规模翻译西方科技思想书籍。现在我们把林则徐和魏源视为第一批睁眼看世界的人。事实上,在他们之前的两个世纪,徐光启等一大批明朝知识分子就已经把目光投向世界,认识到中国之后最大的竞争对手是西方列强。徐光启说:“今天的贼已经变成了虎豹,如果是虎豹,那么今天的福建海征服了外族也是事实。“也就是说,虽然当时任关外的建州满族人是明朝的敌人,但徐光启、崇祯皇帝等人早已知道西方会是中国更恶毒的敌人,所以在内忧外患中不忘加紧引进西方技术。

明朝中国人不仅走出去,还垄断了中国近海和东南亚的海上霸权,确保了祖国的海上安全。更重要的是,因为我们不仅没有关门,还走出去了,使我们的航海和军事技术一直与西方世界接轨,不会落后。

在明朝官方的扶持下,郑之龙一度发展成为拥有3000多艘海上贸易船只的超大型海上贸易集团。当时郑之龙集团的影响力已经到了“每一艘船都不能有郑氏家族的旗帜,不能来来去去,每一艘船都可以赚两千块钱、上千万块钱的收入,以使国家富强”的地步。崇祯元年,荷兰人和汉人徐信素联手攻他东山岛。一怒之下,郑志龙出动千余艘船只进行反击,并俘虏了两艘荷兰船只和85名荷兰船员。不久后,他闯入厦门港,逮捕并处决了许信素,并缴获了一艘荷兰船和一艘快艇。中国强大的海盗集团刘香崛起后,“荷兰人勾结刘香,于7月1633突袭厦门,在港内击沉或烧毁郑之龙水师战船二三十艘。这些受损的船只每艘都装备了16门大炮,20门甚至36门大炮,可见郑之龙时期的明海军是多么的强大。短短两三个月,郑之龙就能对荷兰人发动两次声势浩大的海上反攻。出动战舰150艘,其中超大型战舰50艘,给刘香海盗集团和荷兰人造成了重大损失。最后,刘香强大的海盗集团被彻底消灭,荷兰殖民强盗受到沉重打击。这种胜利在中外对抗史上并不多见。也奠定了郑之龙的明海军力量在这一海域的统治地位。荷兰人看到他的高超技艺后,改变了对他的敌视态度,与他合作,以期在几乎完全被他垄断的贸易中获得一些利益。

荷兰东印度公司无论在军事上,还是在贸易上,根本无法与郑之龙集团抗衡。德国学者奥尔德里·何威尔顿(Aldree he wiltn)说,“他靠那种暴力的营业税(每船2000元)和自己的投机生意,终于积累了巨额资产。他的船只有3000艘,他让他的主人巡游暹罗、马尼拉、马六甲和其他地方。就奢侈和财富而言,他超过了他的君主。”在当时,即使是郑氏家族的其他成员也非常富有。比如,当官的郑泰,“守金门,投百万”,“富到百万”,“少到百万”。

我们也可以从其他方面来看看这个中海集团在当时是多么的强大和富有。《中国明末民间海上贸易》说:“崇祯元年,荷兰台湾省巡抚与郑之龙签订三年购买契约,约定郑之龙每年向荷兰运送生丝一千四百吨、糖五千吨、糖姜一千吨、丝帛五千吨,荷兰人支付29.97万元。这个合同后来因为缺少现金而被放弃了。”

总之,明末的中华文明正处于进入人类文明更高级阶段的前夜,前途不可限量。西北虽然因为饥荒发生了民变,但以明朝的实力完全可以镇压。事实上,起义也与满清平定导致税收增加有关。加税对江南来说不难,但对西北来说是难以承受的。如果满人不在关外闹事,一方面西北内乱可能不会兴起,另一方面明朝本来可以全力镇压,左右缺,导致土匪大量产生。

中国自宋以来,北宋、南宋、明朝,根本上死的不是内部,而是外部。如果不被少数民族破坏,中华文明的成果将进一步积累,并可能创造更加辉煌的前景。但这一切都被女真、蒙古、满清的敌人破坏了!

明末传教士利玛窦这样描述当时的明朝社会:“这里的物质生产极其丰富,无所不在,糖比欧洲白,布比欧洲精致.....,人衣着华丽,风度翩翩,性格开朗,彬彬有礼,谈吐优雅。(《利玛窦中国笔记》第十章)。多么像今天西方的情况。[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