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化八字桥的构成

八字桥位于兴化老城区中心,即四牌楼东侧,东城内大街与北城内大街交汇处,是一座横跨由北向南流淌的北市河的单孔花岗岩石桥。据《成丰重修兴化县志》记载:“有一人去日本,水自东来,后北上。中和、永福两桥横跨其上,参差如八字,称“八字桥”。

据相关史料记载,八字桥建于明代成化二年(1466),距今已有近540年的历史。

明万历三十九年(1611),兴化县令对八字桥进行了大修,在桥上修建了一座八角亭,上面悬挂着“宰相李”的金匾,以便与桥西约100米处的“一号宰相”旧居相对。与此同时,八字桥东西两侧店铺的墙壁上嵌有李春芳的孙子、明朝大臣李思成、明朝总监黄健中、明朝左侍郎魏应嘉所写的“碑文”。此外,知县还在桥上修建了“孝坊”,受到之女、国子监之妻李的称赞。

此后,八字桥于乾隆二十三年(1758)、嘉庆二十三年(1796至1820)建成。尤其是嘉庆年间,兴化富商金斥巨资将原有的青条石换成花岗岩条石,使之更加壮观、立体,成为兴化明清88砖。

八字桥原来的坡度是45度左右,清朝嘉庆年间换花岗岩板条时降到30度左右。东、西甲板共22层,分别宽3.4米、长20米,共铺设132块宽40厘米、厚16厘米的不同尺寸的石板。沿着桥的两边,是又大又坚固的过江建筑,楼下的店铺都连在一起,使得这座八字桥成了名副其实的“廊桥”。八字桥及其东西两侧的老店比邻而居。桥西“刘正兴鼻子店”生产销售兴化名品鼻子,店内悬挂一块郑板桥题写的匾额,成为店内金字招牌,镇店之宝。民国10年(1921)和民国20年(1931)兴化水灾时,当时的江苏巡抚韩和南通实业家张謇来兴化救灾时,看到此碑,赞不绝口,认为这是兴化最高的书法艺术。

民国三十三年(1944),日伪统治时期,伪兴化县令李为了方便自己的人力车过桥,做了一个宽约15 cm,深约10 cm的凹形槽作为车道。

兴化市自古以来就有七庙七桥[即上镇寺至上镇寺桥、东岳庙至东岳庙桥、城隍庙至城隍庙桥、西寺(宝岩寺)至罗汉桥、观音阁(宝玉寺)至北门门桥、小关帝庙至马桥、文庙(夫子庙)至文同桥。20世纪50年代末(1958),在拆城墙填城河时,发现桥拱西侧石壁上确实刻有一座高约50厘米、宽约30厘米的神龛,里面供奉着一尊桥神雕像。对面的桥拱石墙东侧还有一座神龛,供奉着一尊河流雕像。此后,人们证实了“桥中有庙”的真实性(以前人们乘船从八字桥下经过,白天天黑,所以没有神社)。

上世纪90年代,因长安路扩建,八字桥被拆除。可惜的是,有些桥石是铺在原来八字桥的东侧,也就是长安路的人行道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