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法战争的历史评价

1885年6月9日,李鸿章与巴德诺签订《中法新约》(即中法协订《越南条约》十条)后,清朝承认越南为法国殖民地,中法战争宣告结束。所以天下即将丧权辱国,清军打胜仗就签了。所以中法战争的结果被称为“法国胜而不胜,我国败而不败。”而在下一个世纪,这种说法将被人们听到并普遍接受。

但也有学者认为,用“法国无敌,我国不败”来概括中法战争的结局并不恰当。中国在这场战争中没有损失多少,或者说中国根本没有损失,甚至中国还赢了。中国之所以失败,是因为虽然中法新约不对等,但与之前的第二次鸦片战争和后来的甲午战争所订立的条约相比,中国的损失要小得多,以适度的损失结束一场中外冲突,是外交上的小失败。

另一位学者评论说:“结合海陆线的实际,取得胜利是有利的、合理的决定。军部发电报给两广总督张之洞,说:“今广西(军)刚赦(山),法将以彭(湖)、冯(子料)、王(德表)。如果打不赢,他们不仅会破坏整个局势,还会独自深入战争。再有多大的进步,也不会是我穿越大地;而且整个台湾都划到我们的地盘上了,援助也断了。如果丢失了,就很难恢复。那时候,会做什么呢?“这些发自肺腑的话,说明清廷及时把握战机,以战促和,顾全大局。”

此外,也有学者认为,法国虽然通过这场战争达到了把越南变成“保护国”的目的,但并没有从清政府那里得到战争赔款和土地抵押。另一方面,号称“世界第二”的法国国际声誉一落千丈,而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声誉却有所提升。所以这场战争是一场双方都有得有失的战争:中国没有输,法国也没有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