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四辩:全球化带来的文化殖民多于文化交流。

文化全球化的根源和动因

1.资本扩张:主要推动者马克思和恩格斯在《生产党宣言》中预言,资本对利润的不断追求将促进世界市场的形成,生产和消费的国际化,各民族之间相互交流和相互依存的增强,随之而来的是精神生产的国际化。换句话说,是资本扩张的本性决定了全球化的必然趋势。正是因为资本主义的兴起,才有可能察觉到一种持续的全球化趋势,也正是因为资本主义进入了全球化时代,才有可能解释文化全球化的根源。艾伦。Mixins?伍德认为,资本主义第一次接近成为一个世界体系,“资本主义第一次真正渗透到生活的各个领域”。用弗雷德里克·詹姆逊(fredric jameson)的话说,“近年来跨国资本的巨大扩张,终于在现有体制下(包括‘自然’和‘无意识’)侵入并统治了前资本主义的据点。”皮埃尔?布迪厄和汉斯?哈克在分析自由传播中的文学赞助现象时引用了法国卡地亚公司董事长阿兰·多米尼克的话。佩兰的话:“文化是眼前的时髦货,很好。只要它还是时尚的,我们就应该使用它。”这句话赤裸裸地指出了资本对文化的控制。

文化之所以成为“时尚商品”,一方面取决于冷战后国际关系的新变化,即冷战的结束,使得国际关系中政治和军事因素的作用相对下降,文化因素的地位上升。另一方面,今天的文化已经不再是纯粹的精神层面的东西,而是一门有利可图的生意。文化产业已经成为最赚钱的行业之一。文化商品的全球倾销不仅可以带来高额的直接利润,还可以通过西方生活方式、消费模式和价值观的传播,重塑和稳定西方所需要的世界体系,从而可以在其他领域为西方带来更多的间接和长远的利益。哪里有利润,哪里就有资本。正是资本对利润的贪得无厌,使其从经济领域渗透到文化领域,推动了文化全球化的进程。

2.后现代文化处境:可能性

丹尼尔?贝尔曾经指出,现代主义是资产阶级本身不共戴天的敌人。正是后现代主义的文化境遇使文化为资本扩张服务成为可能。一方面,后现代主义的去中心化、去根基化、怀疑“宏大叙事”等努力,实际上是把一切文化形式都视为瞬间现象,彻底反叛“正常”行为的价值观和动机模式,宣扬“什么都行”。这就消解了一切想象中的等级制度和人为界限,甚至挑战了民族和国家的概念,从而为文化全球化铺平了道路。另一方面,后现代主义超越了高雅文化和大众文化之间的人为界限,弥合了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之间的天然鸿沟,模糊了评判文化艺术的标准,从而产生了高科技运作下的复制艺术和拼凑艺术。曾经被认为是高级精神产品的文化艺术失去了特有的叛逆性,也被当成了消费品,消费文化掀起了全球性的飓风。

西方人谈论后现代主义,建构后现代主义,并将其推向不发达国家。背后隐藏的意图和现代话语如出一辙。众所周知,现代化是第三世界向往的概念,实际上也在积极推动。但这种“模仿”没有“赶超”的可能,因为后现代主义已经出现。新话语的出现意味着一种霸权和先发制人的权利。可以说,后现代主义解构了宏大叙事,实际上建构了一种新的宏大叙事;后现代主义解构的中心实际上构建了一个新的中心,只是这个中心更加隐蔽,看似不存在却又无处不在。正如有人指出的那样:“不难构建另一种叙事:在后冷战时期,我们意识到帝国主义已经过时,是美国人决定重新定义这个权力和帝国的说辞。”可见,后现代状况不仅为文化全球化扫清了意识形态领域的障碍,也为资本主义文化扩张提供了更隐蔽的形式。资本主义内部文化的过度积累为文化全球化做了准备。

文化全球化的后果及对策

里斯本全球化研究小组指出:“从目前全球化的种种表现来看,绝对不能断定这是一个正确的进程,值得政治支持和文化推动。”“事实上,全球化的大多数特征都引起了人们的严重担忧,因为全球化带来了许多问题和不良后果。”从文化全球化的角度来看,它给人们带来的也是忧虑多于幸福。

首先,文化全球化的直接后果是文化认同危机。到目前为止,全球化进程通常与西方价值观,特别是美国文化向世界其他地区的渗透齐头并进。牛仔裤、可口可乐、肥皂剧和好莱坞电影几乎被带到了世界的每一个角落。不仅娱乐节目被模式化,就连国际新闻也深受影响。非西方文化的基础被削弱了。在许多西方文化被输入的地方出现了文化困惑,表现为目的的丧失、道德的冷漠、暴力的嗜好、传统的崩溃以及意识到自己属于一个“落后”社会而产生的心理痛苦。文化的入侵和扩张不仅使发展中国家的社会变得极其脆弱,也使欧洲社会在维护自身的文化认同、社会价值观、语言和对信息传播的现有控制方面面临巨大困难。人们担心,随着英语成为科学、计算机科学和互联网的通用语言,一些语言将面临死亡。总之,今天的文化全球化之路就像一百年前的殖民化过程一样,正趋向于摧毁每个社会的传统文化,抹杀每个民族文化本身的本质特征或文化认同。

其次,与前者密切相关的是,文化全球化导致了更多的文化冲突。强制的文化全球化必然会招致其他文化体系的抵制。亨廷顿预言,面对西方文化的强大攻势,非西方社会将回归本土文化。比如伊斯兰世界对西方“腐蚀”的反应;东亚社会把他们的经济增长归功于他们自己的文化等等。后殖民理论之所以在第三世界知识分子中引起热烈反响,是因为它被视为消解帝国中心话语、弘扬民族文化的理论武器。文化之间的对抗也发生在西方文化内部。比如法国打算建立文化马奇诺防线,保护法国人,防止美国文化的入侵;欧洲影视业视好莱坞为对手等等。

在一定条件下,文化主权的对抗会发展成公开的政治主权之争。这是冷战后民族主义和原教旨主义兴起以及许多地区冲突的原因。另一个令人担忧的倾向是,本土主义这种后殖民话语的变体,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或者对正常的文化交流产生怀疑,或者不加分析地将本土文化视为“国粹”。在这种极端心态的引导下,结果只能是激化文化之间的冲突,阻碍本土文化的健康发展。

第三,从文化发展的角度来看,文化全球化也对精英文化的生存和发展构成了极大的威胁。在文化全球化的浪潮下,文化生产走向市场化是不可逆转的趋势。文化只有作为商品进入市场才能被关注和炒作,达不到市场化要求的文化产品面临被淘汰或边缘化的命运。虽然这并不意味着精英文化的终结,正如一些评论者所担心的那样,但它确实产生了一种不容乐观的现象:一方面,物质利益原则占主导地位,启蒙、审美、深度让位于娱乐、利益、平面,拼贴与精神分裂混杂。另一方面,一些人文知识分子不甘寂寞,放弃了原本的追求,转而生产取悦大众、通俗甚至低级无聊的文化商品。一时间,对于精英文化来说,生存还是毁灭成了问题,文化本身也面临着被重新定义的处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