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教师应该具备哪些学科素质?

由于历史学科的特点,决定了历史教师不仅要具备教师的整体素质要求(如师德、教育学、心理学理论等。),还需要有别于其他学科的老师。对中学历史教师的素质要求应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历史老师要有好的历史。我们知道,历史是已经逝去的客观存在,无法改变。历史不同于文学,文学可以发挥丰富的想象力,塑造人物,构思情节。而历史则以想象和主观构想为禁忌。直抒胸臆是中国史家的优良传统。所以,作为一名历史教师,既要面对学生,又要有良好的历史道德,坚持实事求是,客观公正地评价历史,讲真话,讲真实的历史,做到字字有据,凡事有理有据,不随便下结论,让理论来源于历史。凭空捏造不存在的“史实”,或者随意想当然,用虚假模糊的东西教学生,都无异于作弊。好的史德不仅仅表现在讲述真实的历史,更表现在讲座中投入的感情。教师的情感随着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评论而完全流露,情感丰富而真挚,不矫揉造作,很容易让学生对教师对历史的评论产生共鸣,甚至“观历史如身临其境”,以教师的激情感染学生,潜移默化地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的意志和品质。第二,历史教师要充分认识历史学科的德育功能,把思想教育融入到历史知识的教学中。这似乎是老生常谈,不值得花太多笔墨。其实在高考的压力下,历史教学是把德育放在第一位的,只是没有真正的共识。说是重要的,做是次要的。因此,历史教师要转变观念,充分认识历史学科的德育功能,形成职业习惯,善于挖掘历史教科书中的德育内容,抓住时机,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同时,历史教科书在德育功能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只要我们重视它们,我们就会用好课本,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在当前形势下,尤其需要正确理解“考试”与“素质教育”的关系。人们常常把“考试”和“素质教育”对立起来。这种理解是片面的,它们其实是有内在联系的。历史高考题本身也体现了德育的功能和素质教育的要求。考试能力实际上是道德思想、知识能力、思维能力、身心素质在特定氛围中的直接或间接反映,应该能够更好地检验教育效果。历史教学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渗透着能力培养和“德”的教育,二者相辅相成。人为地忽视德育功能,必然影响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提高。三、历史教师应具备扎实、系统、广泛的历史基础知识。历史贯穿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和人类活动的各个领域。历史学科的特点决定了历史教师必须具备系统、深刻、扎实的历史知识。系统深厚的历史知识需要长期的学习和积累。所以历史老师要有危机感。首先,他们不应该仅仅满足于获得最终学历时的知识水平。即使是本科毕业,研究生毕业,也要经常研究教学大纲,学习最新的大学教材,经常研究历史动向和历史专著。应从历史学科和历史研究的角度研究教材,做到“登峰造极,一览众山小”。另外,不要让自己的知识水平停留在和课本一样的浅层次,而是要深化教学内容,深化对高考目标的研究,努力达到或接近高考命题人员对中学课本理解的水平,从而准确把握教与考的重点。只有这样,才能居高临下,博采众长,积少成多,在教学中深入浅出。然而,长期以来,由于一些学校对历史教学的忽视,一些历史教师没有接受过正规严格的历史专业培训,缺乏系统的专业理论和知识,在教学中拘泥于历史教科书和参考书中涉及的内容。这种教学很难讲清楚历史的来龙去脉,原因和影响。历史现象所掩盖的历史发展规律难以揭示,照本宣科在所难免,更不用说提高学生素质了。我们常说,要教学生一杯水,老师必须有一桶水。这是基于深刻的哲学和事实。第四,历史教师要有一定的政治理论。历史学科的功能要求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观察和分析问题。这就要求历史教师在教学中以正确的理论为指导,帮助学生认识历史发展的规律,形成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并初步学会运用这些观点分析和解决问题。因此,作为一名历史教师,要有一定的政治理论素养。熟悉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原理,掌握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现象和本质、量变和质变、认识和实践以及国家和政党、阶级和阶级斗争、民族和宗教、人民和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等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能够用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加以解释和分析。培养学生自觉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分析和评价历史的能力。事实上,近几年的高考命题已经充分体现了命题人的想法,同时加大了对学生基础理论的考查。这部分试题往往是学生最难答的,因为我们有些老师缺乏基础理论的培养。一个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历史理论了解不多的历史教师,是不可能培养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来分析和解决历史问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