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括及其相关作品介绍

沈括简介

沈括(1031—1095),浙江钱塘(今杭州)人。北宋天盛九年,出生于一个下层官员家庭,家境并不富裕。沈括经常自称“出身寒微”。母亲徐,苏州吴县人,精通书画。父亲沈周为官清正,不主张严刑峻法。他在泉州上任时,沈括跟随他。

祐三年(1051),沈周生病。按照宋代官员死后荫子的制度,沈括一直把父亲留到和合元年(1054)。他在24岁时成为杨冰的主簿。这个时候冰水泛滥,淹没了河道,灾害频发。许多田地“熟而无粮,荒而无草”,人民生活十分贫困。当时的杨冰县令不顾民生,勒索简介沈括,激起了农民的反抗。为了平息众怒,老板调走了县令,命令沈括代理县令,控制杨冰。因为他深入下层社会,体察民情,顺从民意,所以他撤销了人民反对的不合理的禁令,“择能而为之”,“重视之”。带领百姓开“百渠九堰,可得七顷良田”,一度克服了冰川下游连年洪水,促进了农业的发展,缓解了当时当地的社会矛盾。他勤奋务实的精神赢得了广大人民的爱戴。嘉佑年间,沈括通过了进士考试,开始了他在上层社会的仕途。神统治时期,厌倦了给国子监学士中云太子做官,最终在光禄寺做了小姐。

沈括的一生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政治和科研。以下是要点:熙宁三年(1070),参与王安石变法,是维新派骨干;熙宁八年(1075)赴辽国,“驳斥辽国无理要求,维护宋室* * *;然后防守兖州(今陕西延安),加强军事装备,设防睡觉,有效抵抗西夏。他一直重视兴修水利,监管兵器,管理财政,希望能促进国家的繁荣。从政期间,沈括一生注重科学研究和科学发明的记录。他的科学研究广泛,如观测天象、绘制浑天仪景象表、编《丰源历》(类似于今天的阳历);在数学方面,他创立了“间隙积”和“会圆”;物理学上,他比欧洲早400多年发现了磁偏角的存在,还研究了* * *振动规律;地质学上从岩石生物遗迹推断冲积平原的形成,也提出了石油的命名。此外,他还研究了药用植物和医疗技术。他一生创作了许多作品,其中传世的著名作品有《孟茜碧潭》、《长兴集》、《苏神梁芳》等。在《资鉴》的长本中,仍有一些由他撰写的资治史料,如的请入境、入境记录等。

元丰五年(1082),因永乐城被徐希攻陷,沈括失陷,居润州,建孟茜公园(今镇江东郊),潜心写作,直至在少生院恢复官职,次年(1095)病逝,享年65岁。

一、沈括的生平

沈缇(1031 ~ 1095)是北宋杰出的科学家。1031年,出生于浙江杭州一个封建官僚家庭。1051年冬,沈括父亲去世。按朝廷规定,他成为江苏海州沐阳县主簿(县令助理)。几年后,因修建水利工程有功,1055调任东海县令代理。1061被任命为安微宁国县令。1064入考。65438年至0066年入京(开封府),在国家赵文馆从事图书编辑校对工作。有许多书对人们来说很难看。他利用工作上的便利,没日没夜地刻苦学习,几年后知识进一步丰富。直到1074,任京都监,军器监,翰林院学士。他思想进步,积极参与王安石变法运动。1085年,因政治冲突,离京到秀洲(今浙江嘉兴)编《天下郡县图》。1087手稿完成后,迁居润州(今江苏镇江)。当时他58岁,在那里买了一个花园。据说这和他年轻时梦想的地方很相似,所以他把它命名为“孟茜公园”。在这座花园里,沈括介绍说,他晚年用全部精力完成了中国科学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科学巨擘孟茜毕谭。

《孟茜笔谈》共有三十卷,其中包括三卷《补笔谈》和一卷《续笔谈》。这本书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作品。它涵盖了天文、历法、气象、地质、数学、物理等等。64岁时,沈括的《孟茜谈话》进入最后的修改阶段。妻子不幸去世,他自己也饱受病痛折磨,身体一天比一天差。终于,在1095的某一天。中国科技史上最杰出的科学家去世了。

二,沈括的学习和研究方法

沈括小时候好学,喜欢读书,遇到问题也愿意动脑筋。从小就养成了实事求是、重视科学的良好品格。童年时,他随父亲游历了四川、福建、河南、江苏,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沈括科学研究的最大特点是,除了渊博的知识外,他还注意收集自己的生活经验。强调调查研究,重视观察和实践,亲自参与科学实验。因此,它给我们留下了一部丰富而珍贵的科学巨著《孟茜笔谈》。

三、沈括在物理学方面的主要贡献。

电磁学:(1)最早记载了人工磁化的简单方法。也就是“用磁铁把针锋磨尖”做成指南针。(2)地磁场有磁偏角是历史上第一次。即磁针指的是“常略东,不全南。”

光学方面:(1)详细研究了针孔成像和球面镜成像。(2)研究了透明镜子,即一种特殊的铜镜。

声学:(1)用纸图展示声音的振动。(2)沈括对声学的另一个看法是“虚能收声”。有人指出,如果你把一个牛皮箭袋(箭套)放在地上当枕头,你可以听到几英里内的人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