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筝的历史传承
《高丽书》(卷40)中的“乐法”载:“今有两种乐,左为唐乐,中国之声,右为乡村乐,声可畏。”据朝鲜史籍记载,朝鲜文宗三十年(公元1076年),朝鲜宫廷音乐中的唐乐器有笙、棒鼓、唐笛、唐琵琶、、钹、拍板等七种。朝鲜宗瑞九年(公元1114),是中国北宋第四年,大量新唐乐器传入朝鲜。他们是郑、若、若、萧、易、连。至此,朝鲜形成了完整的唐音乐。然而,这些东唐乐器都不是弦乐器。
公元12世纪以后,朝鲜人民首先根据中国古代民族弦乐器古筝制作了大古筝,然后创造了独具特色的朝鲜弦乐器牙古筝。写于李朝文宗元年(公元1451)由郑林之等人撰写的《唐乐》篇载:“唐越高丽,二人杂,故其乐器有所含。(铁十六)、(八孔)、狄(八孔)、旦(九孔)、琵琶(四弦)、牙筝(七弦)、大筝(十五弦)、五线谱鼓、鼓和拍子(六板)。”公元1494年,朝鲜音乐家程岱编撰的朝鲜古籍《乐学规范》中“大筝”一文收录:“郑,也”,并引用东汉应劭《风俗》中“郑,原五弦,今十三弦”,“弦高急,后汉刘茜释名”。而梁二舟筝则形似竖琴。书中配有一张大大的古筝图,琴形相同,琴身长五尺五寸。书中描述的基本演奏方法也和古筝一模一样,说明朝鲜的大古筝是根据中国的古筝制作的。《学乐规则》中的“牙筝”一文说:“按制牙筝之制,与大筝(十五弦)相同,但体积较小,有七弦。第一根弦稍大,第七根弦逐渐变细。用檀香花木(刮青皮),涂上松节油。”当时的牙筝长5英尺2英寸2分钟,宽7英寸8分钟,中高头部3英寸,尾部8英寸,侧面1英寸7分钟。演奏时,左手按琴柱左弦段,右手持去青皮涂松脂的乌木细圆棍在琴柱右弦段擦弦发音。书中还包含了牙郑的图形(如图)。朝鲜的大古筝和齿古筝创作和使用后,“唐部”乐队的音色和音响效果得到了显著的丰富和增强,因此在朝鲜历史上有“以齿古筝和大古筝代替古筝”的记载。早期,牙筝仅用于《唐布乐》,15世纪中期,牙筝也用于《香布乐》。此后,牙筝在朝鲜民间广为流传,是一种深受人们欢迎和喜爱的弦乐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