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英租界历史
清咸丰十年(1860)9月11日,中英两国互换《天津条约》批准书,签订《扩约条约》。
(即《北京条约》)。《展约》第四款规定:“展约签订之日,大清皇帝允许天津的县城海口为通商口岸,凡来此居住和贸易的英国人,均按照各口岸的章程,比例无差别。”成为英国在天津划出租界的依据。1860 12 17英租界开馆。初期面积约460亩。位于海河西岸,紫竹林村。后来继续扩建,形成东起海河,北至趵突突路(今营口路)沿线天津法租界,西至海光寺大道(今西康路),南至马场路沿线铜楼。为了避免开荒的开支,最初来天津的英国商人大多不愿意住在租界,而是在天津内外租地买房。尽管如此,由于当地中英贸易发展迅速,181年有41艘英国商船停靠在英租界新建的码头,1862年这一数字增加到69艘,所以英租界早期发展迅速。一批外国商行、驻英国、普鲁士、丹麦、葡萄牙等国的领事馆、台球室、篮球场、俱乐部等娱乐设施很快在业内建成。
天津租界的大发展始于1870。当年6月,天津宗教计划发生。愤怒的天津人打死法国领事冯大爷等人,焚烧望海楼教堂和法国驻天津领事馆。事后,忧心忡忡的外籍人士认为住在租界比在中国一起住要安全得多,于是纷纷搬进租界,加速了紫竹林租界的发展。这时,广东英租界内有许多洋行和银行,如郜林洋行和汇丰银行、李和洋行和德国商人的禅部长。其中,被称为英国“四大皇家银行”的怡和、太古、仁济和信泰兴尤为著名。为了促进贸易的发展,英租界当局致力于修建新码头,安装各种港口设施。
1883年,天津地方政府还从租界码头捐资修建了从租界码头到天津市区的沿河石板路,极大地方便了市区与租界之间的交通。结果,天津原有的航运中心三岔河口曹云码头逐渐衰落,英租界成为天津的贸易和航运中心。此后,天津的对外贸易增长更快。70年代初,天津外贸总值为10多万,1989年增加到3124万,1994年增加到4427万。这样,天津成为中国最重要的通商口岸之一,天津的英租界也成为所有英租界中最繁华的。一排排高楼大厦拔地而起,维多利亚路等交通要道拔地而起,工业部所在的巨型公共建筑戈登厅也拔地而起。但这期间,天津的法租界和天津的美租界并没有太大的变化。从1870开始,法国在普法战争中一败涂地,随后长期陷入对越南和中国的侵略战争,对华贸易一蹶不振。19的七八十年代,每年只有几艘法国商船到达天津,有时甚至没有。在这种情况下,合法的祖先失去了繁荣的基础。美租界的情况尤其特殊。所以,在第一个时期,也就是发展时期,英租界在天津的租界中一直是鹤立鸡群的。从1895开始,天津租界进入第二个时期,即鼎盛时期。从这一年起的八年间,德国、日本、俄国、比利时、意大利、奥地利相继在天津开设租界,英法德日的租界分别扩大了一倍或几倍,使天津成为八个县城大小的八国租界与海河接壤的局面。与此同时,随着中国和其他国家开展大规模的工程,修复海河,更大的外国商船可以直接到达天津租界。并且从海河中挖出的大量泥沙填平了英法日租界内的沼泽地,大大改善了天津租界的投资环境。
1897 3月31日,天津英租界向西延伸至墙河。这个扩展世界(英语:British MunicipalExtension)有1630亩。10月23日,天津美租界1902、131亩合并,成为英租界在天津的南延。65438+65438 0903+14 10月,天津英租界再次向强子河以西延伸3928亩,被称为推广圈(英文:British Extra Rural Extension)。
1923年6月,李宣布将中华民国政府迁至天津,实际上是天津的英租界,并在那里发布总统训令和任命,设立议员招待所,使天津的英租界一度成为中华民国总统的官邸和没有内阁的政府所在地。日本侵华战争开始后,对英国积极援助中国、道德谴责日本的态度极为不满。同时,日本的侵略使日英在租界的矛盾迅速发展,国际租界的存在成为日本建立“东亚新秩序”的巨大障碍。于是,从65438年到0939年,日军几乎同时进攻天津的英租界和上海、鼓浪屿的租界。位于华北的天津英租界一直是中国民族主义者开展抗日活动的理想基地,而且中国官方法币中有相当数量的中国政府白银储备流通,所以日本以天津英租界为突破口。
英日关于天津英租界的矛盾早在9月就出现了1938。9月底,英租界当局根据日本军事当局的建议,逮捕了所谓的抗日游击队员苏。日方要求英租界当局引渡该男子,但英方声称没有足够证据表明该男子将租界作为反日活动的基地,因此双方僵持不下。英国政府内部也在激烈讨论是否将苏移交给日本。Clech和英国驻津总领事jamison认为,“如果苏被证明有罪,他应该被移交”。然而,英国驻华大使卡尔和英国外交部远东司的大多数成员都不同意。他们认为,“日本在天津事件上的压力是其‘新秩序’政策指导下的庞大外交政策的一部分,这一政策旨在彻底排挤英国在中国的势力和利益。因此,英国方面应该对此态度强硬。”英国外交部倾向于卡尔的意见,以证据不足为由拒绝移交。
就在英日为苏的移交争论不休的时候,著名亲日人士、天津海关监管人、华北联合储备银行天津分行经理程希耕于1939年4月9日晚在天津英租界大光明剧场被狙击手暗杀。英国租界逮捕了四名嫌疑犯。日本当局要求将这四人移交给日本方面。克里奇和贾米森担心日本人可能会武力占领租界,并认为“如果武力占领真的发生,那么我们将无法像在上海那样指望美国的援助。”他们要求外交部同意交出这四个人。但卡尔反对说:“很难凭良心采取这种行动,也很难向重庆方面解释。”外交部最终同意了卡尔的观点,拒绝移交这四人。6月5日,日本在天津向英国当局发出最后通牒,称如果英方不在两天内交出刺杀程希耕的嫌疑犯,日方将采取必要措施封锁英租界。贾米森和克莱格要求向日本人让步。Clech说:“在这个最不恰当的时候,我们冒着我们在华北的地位的危险,仅仅为了法律上的细节,卷入了一场与日本的严重冲突。坦白说,我无法理解。”卡尔反驳道:“这个问题与其说是法律问题,不如说是道德问题。”最后,哈利法克斯指示贾米森:“在没有令人信服的证据明确界定犯罪事实,并且不超出在日本人威胁下产生的供词的情况下,我不会交出刺伤案的四名嫌疑人。”他决定采纳卡尔的建议,由英国、日本和美国各一人组成调查委员会。然而,这一建议没有被日本接受。6月14日,日本正式封锁天津英租界,英租界内的正常生活陷入停顿。历史上称之为“天津英租界危机”。
日本此举引起了英国的强烈反应。日军不得不脱去英国人的衣服,无论男女,进出英租界,引起英国舆论哗然。英国开始考虑对日本进行经济制裁的问题。在下议院,张伯伦首相暗示,除非日本解除封锁,否则英国可能会进行经济报复。5438+05年6月,英国商务部向外交部提交了多项对日经济制裁建议,其中最重要的是废除1911年英日条约。17日,英国官方宣布,如果到本周末天津局势仍无好转,英国可能有三种经济报复方式:“一是取消日本享受的最惠国待遇;二、废除1911年英日条约;第三,将对进口日本商品征收重税。“然而,随后欧洲的形势对英国越来越不利。德国闪电战屡屡成功,西欧北欧相继沦陷。6月,号称拥有“欧洲最强大军队”的法国也向德国投降,欧洲只剩下英国一个人。英国在新首相丘吉尔的领导下,敦促日本妥协,尽快解决天津危机。最终,英国不顾中国反对,于6月1940日与日本正式签订了《天津协定》,并在天津银行存款问题上与日本达成妥协。至此,英国和日本就天津问题达成协议。日军解除了对天津英租界长达372天的封锁,天津租界危机平息。天津英租界工业局成立于1862,总部设在戈登堂,间接受英国驻华领事馆和英国外交部领导。65438年至0899年,天津英租界促进局也是在天津英租界促进局的董事会下成立的,组织地位与天津英租界促进局基本相同。1919 65438+10月,天津英租界原租界、天津英租界提升租界、天津英租界墙外租界合并,组成统一的天津英租界工部,组织地位与原天津英租界工部基本相同。天津英租界董事会成立后,董事会的执行机构:天津英租界工商所相继成立。当时,天津英租界工商所设有财务部、工程部、警察部、电力部、水路部和卫生医官部。
此外,天津英租界还设立了六个托管组,由天津英租界工商部签署,分别是:红墙路体育场托管组、债券托管组、空地托管组、英国学校托管组、天津公学托管组、养老金托管组。
天津英租界工部还设有八个市政委员会:电气委员会、医疗委员会、供水委员会、工程委员会、保密会计委员会、学校委员会、警察委员会和志愿军委员会。这八个市政委员会的委员分别是天津英租界的董事,主席也是各委员会的委员。天津英租界建立之初,商业并不十分繁荣。天津教案后,外国人和洋行从天津程响迁入租界。最早在天津设立的洋行大多由英国商人经营,地点也设在天津的英租界内。后来,随着进出口贸易的发展和天津英租界环境的不断改善,洋行的数量逐年增加。1936年期间,英国在天津建立了68家外国公司。天津英租界的英国洋行业务范围很广,从鸦片到各种机器军火,所以英国洋行在进出口贸易中长期处于主导地位。其中,怡和洋行和太古洋行两家英国商人垄断了天津的航运业务,并在英租界的堤坝上设立了专门的码头和仓库。当时天津英租界的著名洋行有:洋行、怡和洋行天津分行、太古洋行天津分行、新泰兴洋行、洋行雅天津分行、安利洋行、永丰洋行、永昌泰洋行、亚洲石油公司天津分行、永盛洋行、洋行、英瑞公司等。
天津英租界有两个商圈:东南边的小白楼和中间的黄家花园。小白楼商圈是白俄罗斯的聚集区,有很多酒吧、舞厅、西餐厅、服装店、美容店等。为各国驻军服务,带有浓厚的俄罗斯色彩。天津租界初期,饮食服务业多集中在英租界。19年90年代前后,天津英租界出现了米娜客栈、石磨寺客栈、兰石店茶叶店等西方餐饮服务业。其中比较著名的有:利顺德大酒店、皇宫酒店、泰来酒店、英伦故里俱乐部、胜利餐厅、西湖山庄等。在租界的教会和华人中推广教育的同时,由外国人创办的报刊杂志也相继出现,且大多位于英租界和法租界。1886 165438+10月6日,英籍德国人德特林在英租界创办了天津第一份报纸《中国时报》。该报原为英文周刊,作者多为精通中国文化的传教士,如丁韪良、丁家立等。它最大的特色是专门翻译出版中国新闻、诏令和“其他中国报纸无法比拟的新闻”,在当时被称为“远东最好的报纸”。1894年3月,英国建筑师威廉·贝灵汉在英租界工部的支持下创办《京津冀时报》,直到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
到20世纪30年代,外国人在天津创办的报纸已有40多种,其中大部分是在英法租界办的,有教会背景。[17]这些报刊杂志不仅传播消息,还起到了教化民众的作用。19年末至20世纪初,随着社会各阶层逐渐认识到启蒙民众的重要性,出现了大量的读报场所,供市民免费阅读报纸、杂志和书籍。到20世纪30年代初,天津已有中外通讯社近30家,出版报纸30余种,总发行量29万余份,本地发行量187万份。据当时天津能读书的人说,每天有2.5个人有一份报纸。此外,还有许多小报。天津租界建立后,随着英国侨民的不断到来,各种现代体育活动首先在天津英租界广泛开展,天津成立了各种体育协会和俱乐部。天津最早的公共体育场也开始出现在英租界。20世纪初,天津英租界成为天津近代体育的中心。
1862年,天津马会成立并举办天津第一次赛马,天津马会成为天津最早的英租界体育俱乐部。此后,在天津英租界相继成立了纸洒赛、天津草地网球俱乐部、天津女子草地网球俱乐部、天津草地网球协会、天津水上俱乐部、天津冰球俱乐部、天津垒球俱乐部、天津马球俱乐部、天津板球俱乐部、天津高尔夫俱乐部、天津青少年体育协会、天津业余无线电协会等体育协会。至于运动场地,1895年至65438+10月在英租界修建了一座公共体育场,俗称“英国体育场”,1926年在英租界修建了民源体育场,举办了许多大型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