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自动化发展史

20世纪40年代至60年代初

需求动力:市场竞争,资源利用,降低劳动强度,提高产品质量,满足大批量生产的需要。主要特点:这一阶段主要是单机自动化阶段,主要特点是:各种单机自动化加工设备出现,应用不断拓展和深入发展。典型业绩和产品:带硬件数控系统的数控机床。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早期

需求动力:加剧的市场竞争要求产品更新快、质量高,适应大中型批量生产的需要,降低劳动强度。主要特点:这个阶段主要以自动化生产线为标志。其主要特点是:在单机自动化的基础上,出现各种组合机床和组合生产线,同时出现软件数控系统并用于机床,CAD、CAM等软件用于实际工程的设计制造。现阶段,五金加工设备适合大中型生产加工。典型成果及产品:钻、镗、铣自动化生产线。20世纪70年代中期至今

需求动力:市场环境的变化使得多品种、中小批量生产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越来越严重,这就要求自动化技术向广度和深度发展,使其相关技术高度集成,发挥整体最佳效率。主要特点:自70年代初美国学者首次提出CIM概念以来,自动化领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其主要特点是:CIM作为一种哲学和方法已逐渐被接受;CIM也是实现集成的相应技术,它将分散的、独立的单元自动化技术集成为一个优化的整体。所谓哲学,就是企业要根据自己的需要,分析和克服现有的“瓶颈”,从而实现不断提高自身实力和竞争力的思想战略;作为实现集成的相应技术,一般认为是:数据采集、分发和* * *共享;网络和通信;车间设备控制器;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的规范和标准等。同时,并行工程作为一种管理理念和工作模式,自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在自动化技术领域得到应用和活跃,并将进一步推动机组自动化技术的集成。典型业绩和产品:CIMS工厂,柔性制造系统(F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