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中摩崖造像独特的巴中文化
巴中历史悠久。早在公元前17000年,这里就有人类了。古属愚公梁洲,春秋属巴子国管辖,秦汉时属巴郡(今重庆)党渠郡。东汉、帝元年(公元89年),党渠以北(今四川巴中市、万源、大仙县,宣汉西北)属汉昌县(知止巴州区巴州镇),东汉建安六年(公元201年)属巴西县(今四川阆中保宁镇),属巴西县管辖。1932 18年2月18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经陕南巴山到达通江县两河口,25日解放通江县城,6月23日解放霸州1933,2月23日解放霸州1933。65438年6月至0933年6月,总公司从通江迁至霸州。1993年1938+00设立巴中地区,2000年改为巴中市。市政府设在巴州区巴州镇,人口25万。它是巴中的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
秦汉时期,巴水(今通江)、渝水(今南江、巴河)在巴中境内贯穿全境,史称“巴渝”。因为生活在两河流域的人(其中一个巴人)也称之为“巴”,汉高祖命名的“巴渝舞”由此而来。因百姓喜歌舞,骁勇善战,高祖伐民平定三秦,故初建县时,高祖钦封为“汉昌”。明末清初,战乱普通,瘟疫横行,大量人口死亡。现在的居民90%是清初“湖广填川”时移民过来的巴人后裔——土家族汉化后的汉族,少数回族居住在汉族地区。
巴中位于秦巴山区米仓山南麓,境内巴渝河在水下与重庆相连。有3000多年历史的米仓古道(巴陵路、大道),是连接关中平原长安和四川成都的重要通道,所以也是黄河流域北方文化和长江流域南方文化的交汇点。巴中历史悠久,文化积淀丰厚。这座城市有100座摩崖造像,其中大部分是唐代的。其中南龛、西龛、北龛、水宁寺造像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千佛岩造像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巴州区南龛塑像156余尊,塑像2100尊。水宁寺有27个佛龛300多尊佛像;西樵山雕像59尊,1900多具;北部的24个佛龛里有300多尊雕像。通江千佛崖造像3000余尊,白如溪鲁班寺造像20尊,184尊。以上六尊,规模宏大,影响深远,价值非凡。此外,还有一尊道教故事雕像,是霸州曾口镇卧牛山12雕像。
巴中的摩崖造像多有特色,造型精美,工艺细致,聚集了佛教各派的造像。如南龛的悬崖雕像,不仅有各种形式的石窟过梁和边缘装饰雕刻,还装饰有色彩鲜艳的簇珠和帘缨,显示出宗教的神秘色彩。飞翔的天使音乐很多,不仅乐器品牌多,飞翔的姿态也不一样,是唐代巴中宗教文化的集中体现。在工艺制作上,主要是写实、传神、婉约,可与敦煌壁画相媲美。雕塑艺术更具有民族性和世俗性,以丰满和力量为美。服饰从佛教中的“偏右肩”、“过肩”发展到中国的“不义服”。水宁寺的雕塑都采用了高浮雕、圆雕的手法,表现了人体造型的线条美,使雕像看起来更加精致。1992年,中国敦煌艺术研究院教授段文杰先生视察巴州石刻,题词称赞:“唐水宁为中国第一”,“巴中石窟,国宝”。巴中民族民间文化历史悠久,类型多样,内容丰富,特色鲜明,价值极高。如《巴山民歌》,公开发表的民歌就有3000多首。既有献给生产劳动的劳动歌,也有教孩子的儿歌,既有在庭院里休闲唱的小调故事歌,也有庄严的仪式歌。总之,田里有田歌,草里有锣鼓,苗里有秧歌。有泥瓦匠、石匠、木匠在建房过程中吟诵的各种仪式歌曲,有《哭坐歌厅》等献给婚礼习俗的歌曲,有兹克·萨利先生吟诵的《酒礼歌》和《各种柬语呈上仪式歌曲》,有丧葬习俗中使用的《纪念歌》、《孝经歌》,有杀猪人在祭奠仪式中使用的仪式歌曲,有《吕阁背夫歌》两首,《巴山背歌》两首。其中,歌颂爱情生活的茅山歌曲占80%以上。
在民间祭祀歌中,祭祀歌和策略歌的历史最为悠久。特别强调了祭祀仪式中语言的力量,在使用中一定要使用原始语言,不允许即兴发挥,否则神灵看不懂,达不到祭祀仪式的目的。巴中祭祀仪式上使用的各种礼仪用品、三祭堂、三祭魂等都是明朝的手稿,使用的各种孝道用品与《诗经》中的诗词如出一辙,如《虢国》巴中民歌中最具七言律诗可追溯到秦始皇31年写的《八幺歌》,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
歌词:以规整的七言律诗为主,也有五言,较少。比如“仙妹看起来白白的,浮浮的,好像豆腐刚开袋;只需打开嫩豆腐,轻轻压水即可生长。“其表现手法是传统的赋、比、兴,选取巴山人生活中最典型的事物,进行艺术化的概括和描述,朴实自然,不加修饰,通俗易懂。比如“姐姐是千里闻香的花,哥哥是万里来的蜂。蜜蜂见花绕,花见蜜蜂开花。“用花和蜜蜂的这种特殊关系来形容爱情是彼此平等的,非常形象准确。比如,巴山北两兄弟中午又饿又累,走不上山时,队长做了一个纵队,说:“叫脚杆子,不能烧。上了岭就可以去凉风垭,店家在等你,虚心喂娃娃。想吃她的热馒头,可以慢慢爬上去!"
巴山民歌的歌词与《华尔》、《莲花山情歌》、《布依族郎哨之歌》、《纳西族玉龙山情歌》等用助词、感叹词等虚词押韵的歌词完全不同,比喻巧妙,节奏和谐,音节响亮自然。比如“郎是飞上天的蜜蜂,姐姐是蜘蛛网屋顶,蜜蜂扑向蜘蛛丝,郎要高飞,姐姐要纠缠”。再比如:“河里满是水和沙,我妹妹正跳过她的眼睛。你是哪个小姐姐?要不要我拉你?”对面的莫拉依兄弟,我是蜜蜂扑向的花朵。我已经开花结果了。别想在我身上找到方法!“巴山民歌把感情表达得大胆、直接、热烈、自然,这在其他民歌中是不多见的,比如“五更戏郎,怀中叹,闰年万事有,五更何妨一跃!“真的是”人有七情,要觉知物,要觉知物。它是自然的吗?“明代李开鲜在《市井美言》序中写道‘真诗犹在民间’,巴山民歌就是明证。
衬词:民歌中常见的衬词总是虚词,即主“歌词”加“虚词”,目的是达到字正腔圆或增加其吟诵韵。巴山民歌的衬词与众不同。其最大的特点是,他们用真实的词语和句子作为衬词来深化主题。甚至有些民歌的主题是用衬句来表达的,这在其他地方民歌中是找不到的,比如“郎几时来?”,主要歌词是“夕阳山黄,唱山歌送别爱人,爱人慢慢回家,妹妹泪湿衣襟。”其主要歌词与《花扇摇》、《红花变牡丹》、《十红筷》、《绣球花红》等传统衬布有机融合,以有趣的方式表达了爱情的主题。歌末出现副歌:“抓住郎的腰带,问郎几时来;今天没空,明天还要砍柴,后天才能来小梅山!”这五句话是我们跟随主词最后一句“姐姐泪湿衣襟”分手时的真情描写,它们回答了“郎何时来”的问题,仿佛川剧在附和深化和渲染主题。
曲调:巴山民歌的曲调由宫、上、角、筝、于两个乐句组成,或称“羽号交替式”。寻调民歌主要是大音民歌,押韵响亮。这首简单明快的大调民歌由北向南逐渐减弱。体现了北方民歌对巴山民歌的影响。羽毛民歌自南向北逐渐减弱。体现了南方小调民歌对巴山民歌的影响。交替调式是巴山民歌的最大特点,尤其是羽签交替调式最为常见,是南方小调民歌和北方大调民歌交融的产物。20世纪50年代在莫斯科世界青年和学生节上获得金奖的通江民歌《豆芽儿葱蒜叶》是典型的羽签交替调式,是我国南北民歌交融的典范。
巴中的民族民俗文化还体现在许多古老的习俗中,如创世神话“补天女神”、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董永”、历史传说“张淮王子”,以及历史传说,如唐贞观年间斩杀巴蛇镇压巴起义,甚至还有新年习俗中的春节、元宵节(清明节)和端端。有“打三朝”、“办满月酒”、“开晕”、“拜米歇尔·普拉蒂尼”、剃头、迎亲六礼、坐轿子、办生日会、办校酒等生活习俗。丧葬礼俗仍然保持着传统的“丧”“丧”两道程序,丧葬习俗基本是春秋时期的遗留。他们的丧服、丧服、祭奠方式、尸体处置、埋葬程序、随葬品、棺材图案等都保留了传统习俗,其埋葬方式有“洞葬”和“吊棺葬”(吊棺葬)埋葬方式包括将尸体埋在棺材内(埋在坟坑内)和将棺材吊离坟墓(先用石头修坟,入棺后用铁链将尸体吊在坟壁上,用石头拱后埋土)。城市公墓的骨灰第二次安葬属于火葬后安葬;盖房子至今还保留着一套与自然崇拜、植物崇拜有关的古老习俗和仪式,如“看屋下地基”、“立墙”、“架梁柱”、“开门扫坝”、“祭新房”等。其住房格局包括北面的四合院,南面的三合院,大量的有高跷和茅草土墙的高跷房,有些地方还有半窑洞半高跷房。城市里还有很多四合院,由传统的柜、门、天井、厅、廊、砖墙、青瓦组成。在民间的饮食习俗中,有烤丁岗酒和老枣酒。煮鹰茶、煮茶、烤茶、糖茶等。还有“十大碗”的民俗。粮食储藏至今还保留着烟熏腊肉的民俗;土法造纸术是一种手工艺技术,在民间很受欢迎。有的地方还有撞杆挤绞车(俗称“小挤油”,价格不菲)。还有传统印染工艺,传统竹编工艺,石雕工艺。恩阳河的泥塑,通江的剪纸,通江、南江、霸州的根雕也很有名。巴中市内普遍保留着民间烧制技艺,而南江当地的制漆工艺和巴州镇当地的墨汁加工工艺依然存在。民间戏曲中的“谭娟戏”和“古色戏法”在南江、通江、霸州等地很受欢迎。四川最好最活跃的皮影戏剧团和皮影戏制作都在巴州(李玉祥皮影戏剧团和张学林皮影戏剧团);巴州枣林的曲艺说春天是中国这种音乐的唯一种子,说春天的人——“管春”至今仍活跃在巴中和陕南。
丰富的民族民俗文化是巴中文化的基因文化。绵延千里的大巴山,曾经是风云热土,曾经是血肉铸就的圣地。1932年,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进行了由鄂豫皖向西的战略转移,于12年中期到达四川省通江县。随后的27个月,建立了以通信、南、巴、萍萍为中心的中国第二大苏区——川陕革命根据地。巴中革命历史辉煌,革命文物丰富珍贵,革命精神代代相传。当年,巴中1.2万儿女加入红军,4万多人壮烈牺牲,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做出了突出贡献。在这片红色的土地上,* * *产生了27位民国将军和128名省部级干部,徐、陈昌浩、李先念、张、廖承志、、、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这里浴血奋战。全市共有革命文物10619处,其中一级文物13处,二级文物132处,三级文物2926处,一般文物7648处。全市有不可移动革命文物保护单位130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6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9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12处。根据2004年的调查,该市共有红军石刻、墙壁书法标语、文件、对联、布告等文物802件。
市内有川陕革命根据地博物馆、刘伯坚烈士纪念馆、红四方面军总指挥部旧址、川陕苏区将军纪念碑林、巴山游击队纪念馆、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川陕第四次党代会旧址陈列馆等一批红军文物展览阵地。展馆9个,其中“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3个,“四川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个。2004年,国家启动“红色旅游”工程,巴中被列入12重点红色旅游区和30条红色旅游线路之一(命名为“川陕苏区——红岩精神”)。红四方面军总指挥部旧址、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刘伯坚烈士纪念馆、巴山游击队指挥部被列入中国100处经典红色景区。红军文化不仅成为融入巴中人民灵魂的重要文化,而且成为巴中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的主体文化,并以闪光的文化精神代代相传。
丰富的历史文化、多彩的民族民俗文化、灿烂的红军文化构成了独特的巴中文化。